美国电子化行政立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D912.1;D9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行政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创新与前瞻——针对《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的思考与启示[J];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07期
2 高小平;;公众参与制定规章: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创新[J];团结;2011年03期
3 陈金龙;;社会管理需要公众参与[J];法庭内外;2011年07期
4 施蔷生;;“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领导之友;2011年06期
5 ;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J];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7年00期
6 郭达;;化解拆迁矛盾还需公众参与[J];党政论坛;2011年06期
7 杜国强;;公众参与:主体确定与构造组织化[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李晓云;;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行为研究[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9 马丽;;周珂:公众参与是唯一的出路[J];法人;2011年09期
10 薛伟;;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基于扬州旧城更新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鹏飞;雍国玮;郝思特·绍尔;;德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两阶段公众参与[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润羊;花明;;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3 尹根成;盛志辉;郭洪光;乔冬云;;如何在社会服务行业环评项目中开展公众参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4 王佩儿;周琼;;宁波环评工作中的公众参与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刘明;唐春媛;;试论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苏美蓉;刘仁志;程红光;杨志峰;;关于深化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几点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7 高超;阎伍玖;;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索[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周玉梅;;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势在必行[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9 陈锦文;;基于“公众参与”范式的公共政策制定[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10 周善东;;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政治学意义[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珞珈山;土地规划应吸引公众参与[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胡子敬;立法的公众参与有待深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3 曲格平;正确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N];人民日报;2005年
4 曲格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孙标;公众参与行政之理性探求[N];江苏法制报;2008年
6 陈墨;阿海项目一大步,公众参与一小步[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7 叶美静;公众参与 企业反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方石;公众参与:从关心个人命运开始[N];宁波日报;2009年
9 梁江涛;食品安全执法 需要公众参与[N];河南日报;2009年
10 董超 朱雅萍;中澳专家调研我市公众参与环保情况[N];常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俊杰;利益均衡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王周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杨秋波;邻避设施决策中公众参与的作用机理与行为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张晓杰;中国公众参与政府环境决策的政治机会结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5 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黄海艳;发展项目的公众参与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7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岳晓鹏;基于生物区域观的国外生态村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欧海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臧震;美国电子化行政立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王国栋;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安喜厌;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与民间环保社会团体[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马健;可持续社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潘军海;新时期公众参与反腐败之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6 吴敬涛;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D];河南大学;2008年
7 潘竹;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在金阳新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张艳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构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张峙;城市设计运行保障体系的公众参与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张霞;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81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78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