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的兴起与中国法治秩序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1-03-31 07:14
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之大转轨时期,许多历时性的问题需要在共时性中予以解决。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我们不可只追逐西方的步伐,需要对理论进行整理和创新,需要对中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上的制度、非制度因素深入挖掘和细分。本文将对上世纪比较流行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述因性阐释,并系统地进行盘点和一定的升华,然后,运用市民社会理论和其他法社会学知识进一步对转型中的市民社会的诸实体因素进行解析。特别留意农民法治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法治即是对农民进行法治熏陶,通过提升农民以突破中国法治建设的瓶颈。但是,我在不否认这一思路积极意义的前提下,希望进行反思其消极因素。尽管有人进行了反思,但需要在制度上深入挖掘,创造性转化其可制度化的风俗、习惯。法治在中国的理想状态何样其实也在构想之中,而抛弃中国现行的事实去比附西方的模式无意中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本文认为,需要围绕农民的诸种因素如普法、司法、具有法律意义的民问风俗和习惯进行制度化的思考,目的在于促动中国民间法和制定法的互沟和互融,当然,其他因素也在问题之中,法治的建设应有新的理解和思路。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外文摘要
导论
第1章 市民社会的理论阐释
1.1 亚里士多德:市民社会理论基因的初显
1.2 西赛罗:国家观的清晰表述
1.3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国家与社会二元观的奠定
1.4 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家:社会先于或外在于国家
1.5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集大成者及经典阐释者
1.6 小结
第2章 市民社会的历史嬗变与法治的生成及其模式转换
2.1 文化的孕育和成熟:市民社会精神家园的构筑
2.2 商业的勃兴与扩张:市民社会新的利益主体的崛起
2.3 权力多元格局的形成:市民阶级的独立品格、斗争能力的提升
2.4 私法的复兴与作为公法之基础的民主观的浮现:市民社会法治模式的生成
第3章 市民社会的兴起与中国法治的境遇
3.1 市民社会兴起的宏观视野
3.2 法治的深层脉动在于市民社会
3.3 转型中的中国法治的进程在怎样的中国境遇之中
第4章 市民社会的培育与中国法治秩序的确立
4.1 市民社会的培育的成功概率
4.2 法治秩序的确立依赖于对市民社会诸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具体运用
结语:反思与超越
致谢
参考文献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 马长山. 法学研究. 1996(06)
本文编号:3111031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外文摘要
导论
第1章 市民社会的理论阐释
1.1 亚里士多德:市民社会理论基因的初显
1.2 西赛罗:国家观的清晰表述
1.3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国家与社会二元观的奠定
1.4 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家:社会先于或外在于国家
1.5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集大成者及经典阐释者
1.6 小结
第2章 市民社会的历史嬗变与法治的生成及其模式转换
2.1 文化的孕育和成熟:市民社会精神家园的构筑
2.2 商业的勃兴与扩张:市民社会新的利益主体的崛起
2.3 权力多元格局的形成:市民阶级的独立品格、斗争能力的提升
2.4 私法的复兴与作为公法之基础的民主观的浮现:市民社会法治模式的生成
第3章 市民社会的兴起与中国法治的境遇
3.1 市民社会兴起的宏观视野
3.2 法治的深层脉动在于市民社会
3.3 转型中的中国法治的进程在怎样的中国境遇之中
第4章 市民社会的培育与中国法治秩序的确立
4.1 市民社会的培育的成功概率
4.2 法治秩序的确立依赖于对市民社会诸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具体运用
结语:反思与超越
致谢
参考文献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 马长山. 法学研究. 1996(06)
本文编号:3111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11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