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立法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8 11:23
  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国家权力的指引和扶持来完成转型。而立法是国家与社会相衔接的重要环节。社会中普遍存在各种类型的法律需要,主要表现为个人法律需要和群体法律需要,它们相互竞争相互整合,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又威胁着社会的秩序稳定。国家立法通过对社会中各种法律需要的选择协调并以国家强制力予以确认和保障,形成一套具有国家权威的社会行为模式,进而维持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立法基于其社会本质特点而具有规范法律需要的功能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其中促进社会转型是立法社会功能的一个方面。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社会转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特有的国情背景都要求发挥国家立法的社会功能,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实现。从立法活动的核心来看,立法所进行的利益选择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良好的立法应当遵守利益选择的基本原则,采用一定的利益衡量体系,对于我国而言即是否符合现代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特殊需要。但是,立法的功能是有限度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立法影响的层面、立法技术理论的科学发展程度、法律实现的程度都限制着立法发挥功能的范围和效...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立法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功能分析
    引言: 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立法的社会学本质及其一般社会功能
        一、立法的社会学本质
            1. 法律需要的产生及整合。
            2、国家权力的介入: 评估、选择、定型
        二、立法的一般社会功能分析
            1. 立法功能的概述
            2. 立法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 立法与社会转型的互动关系
        一、国家立法活动促进社会转型的可能性
            1. 国家固有的社会职能及社会属性
            2 我国国家的社会主义属性
        二、社会转型对立法的影响作用
            1. 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我国国情的特殊需要
    第三章 立法的利益选择与社会转型
        一、国家立法活动中的利益选择之机理
            1. 立法活动中利益选择的概述
            2. 立法活动中利益选择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立法的利益选择原则及衡量体系
            1. 立法的利益选择原则及衡量体系的重要意义
            2. 我国利益选择原则及衡量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国家立法促进社会转型的个案分析
    第四章 国家立法活动的功能限度分析
        一、立法活动的限度
            1. 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以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2. 立法活动影响层面的局限性
            3. 立法技术理论的局限性
            4. 法律在社会中实现的局限性
        二、对国家立法活动的制度控制
            1. 立法准备阶段
            2. 制定法律阶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立法的制度环境[J]. 汪全胜.  学习与探索. 2004(06)
[2]构建我国的立法听证制度[J]. 方纯.  改革与战略. 2004(07)
[3]法律语言准确性的再认识[J]. 吴亚芝,林大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4]论权利冲突中的权利位阶——规范法学视角下的透析[J]. 林来梵,张卓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5]理性·人权·民意——西方限制立法的自然法哲学之维[J]. 施向峰.  学海. 2003(05)
[6]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J]. 朱景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5)
[7]论法的生成[J]. 葛洪义.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05)
[8]国家与社会:法哲学研究范式的批判与重建[J]. 刘旺洪.  法学研究. 2002(06)
[9]民事立法中的权利安排[J]. 睦鸿明.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2(02)
[10]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J]. 郁建兴.  社会学研究. 2002(01)



本文编号:3218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218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5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