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强押被害人上门“讨债”行为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05:04

  本文关键词:强押被害人上门“讨债”行为定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当场性 抢劫 暴力手段 占有财物


【摘要】:抢劫罪、绑架罪和敲诈勒索罪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再加上现实社会和犯罪行为人的犯罪方式上的复杂性,致使在司法实践中它们经常交织在一起,长期以来一直是司法实务的困扰,在学术界也颇有争议。本文从一个典型案例出发,对抢劫罪、绑架罪和敲诈勒索罪进行本质性的区别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约两万字左右。 第一部分:案件事实和争议焦点。具体是:(一)案由和案件的基本情况。夏某等人在扣押被害人魏某并劫取其财物之后又强押其到家,当场向魏父索要钱财。(二)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检察机关认为夏某等人强行劫取魏某财物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应构成抢劫罪。辩护人认为夏某等人所直接侵犯的并不是属于魏某自己所有或占有的钱财,所以其行为特征并不完全满足抢劫罪的定罪要求,而应该认定为敲诈勒索罪。(三)经过法院的审理认定夏某等被告的一系列行为成立绑架罪。 第二部分法理分析。在本部分,对抢劫罪、绑架罪和敲诈勒索罪作了本质性的区分,具体是:1.当场取财并不是抢劫罪的必要特征,同时在承认暴力手段也可以成为敲诈勒索罪的手段行为时,该罪也可能当场实施轻微暴力。而当场对于绑架罪的影响则是并不一定要求将被害人劫离原地,即使绑架行为并未将被绑架者带离现场,在第三人的被迫参与下也是可以完成绑架行为的。2.在承认暴力可以为敲诈勒索罪的手段行为的同时,,进一步通过对暴力程度的分析来区别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3.抢劫罪占有财物的方式是取得,而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则是交付,取得与交付是更为内在地判断抢劫罪、绑架罪和敲诈勒索罪的特征之一。 第三部分是结论与启示。笔者通过对罪与罪之间的法理分析得出对本案的结论,即夏某等人的行为构成抢劫罪而非绑架罪或敲诈勒索罪。同时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可以参考笔者在法理分析部分的探讨,来更为准确合理地来定罪量刑。
【关键词】:当场性 抢劫 暴力手段 占有财物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0.5;D924.34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2
  • 一、 案由12
  • 二、 案情介绍12
  • 三、 分歧意见及争议焦点12-13
  • (一) 分歧意见12-13
  • 1. 检察机关的公诉意见12
  • 2.辩护人的辩护意见12
  • 3. 法院的判决12-13
  • (二) 争议焦点13
  • 1. 获取财物的当场性对抢劫、绑架和敲诈勒索罪的定性影响13
  • 2. 抢劫行为与敲诈勒索行为的暴力程度限度分析13
  • 3. 占有财物的形式在三罪中的区别13
  • 四、 法理分析13-29
  • (一) 当场性对于绑架罪、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定性影响13-22
  • 1. 抢劫罪的“当场”取财并不绝对14-18
  • 2. 当场实施暴力可能成为敲诈勒索的手段行为18-20
  • 3. 绑架罪不要求将被害人劫离原地20-22
  • (二) 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暴力程度的限度分析22-26
  • 1. 抢劫罪暴力手段的限度分析23-24
  • 2. 敲诈勒索罪暴力手段的限度分析24-25
  • 3. 是否抑制被害人反抗的观点解析25-26
  • (三) 占有财物方式的比较:取得亦或交付26-29
  • 1. 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占有财物的方式的比较26-28
  • 2. 绑架罪占有财物的方式28-29
  • 五、 结论与启示29-32
  • (一) 笔者对本案的结论29-30
  • (二) 启示30-32
  • 参考文献32-33
  • 致谢3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俊;;论合同诈骗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张曙光;;一种“事实关系”型行为——刑法中持有之规范论描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陈银珠;;刑法解释的立场选择:客观解释论之提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4 杨明;陈结淼;;论我国刑事法领域中弱势群体的程序保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陆诗忠;;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说”的反思——“犯罪对象侵害说”之倡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金鑫;;人格权与公共安全的冲突——厦航黑名单案件引发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赵拥军;;在规则冲突中寻求生命权紧急避险的支撑——以“大多数”语境下的行为功利主义为标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周舟;;新视角下的单位犯罪处罚原则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向宽宇;黄纯丽;;检察机关量刑监督制度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乐绍光;周彬彬;;相对不起诉权监督机制探析[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熊霞;;检察职权科学配置研究——以特定重大犯罪案件检察职权的立法完善为视角[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黄书建;熊金平;;外国刑法中的排除违法性事由比较分析[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曲波;;国际法上海盗罪的认定与惩治[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7 焦艳鹏;;环境犯罪概念的再定义——兼论环境犯罪法律关系的构建基点[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熊路;;论《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对职权的规定——基于立法学和检察学的双重视角[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9 郭勇;;浅论转化型抢劫[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10 夏凉;;对婚内强迫性交行为出入罪之理性探索[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宋发彬;基于医患关系的医务人员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官家辉;论海盗犯罪及其国际法管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许t樥

本文编号:735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735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3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