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的“反暴君”理论研究-《论反抗暴君的自由》释义
本文关键词:莫奈的“反暴君”理论研究-《论反抗暴君的自由》释义
【摘要】:反暴君理论是西方反抗权理论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政治学说的发展史上扮演了独树一帜的角色。迪普拉斯·莫奈的《论反抗暴君的自由》,作为反暴君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历来为西方政治哲学所重视。莫奈的反暴君理论,不仅明确的回答了反对怎样的暴君,更详尽的分析与论述了如何合法的反对暴君,在继承西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以来的反对专制君主理论的基础上,更为后世各国反封建革命运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深刻的影响了诸多近现代政治学说的发展脉络。 本文首先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背景入手,着重分析了反抗权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学说渊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带来的历史变迁,深刻刺激了欧洲政治与社会的发展过程,各国王室纷纷着力于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主义国家,而反对集权主义的逆流则基于同样的背景而潜滋暗长。作为欧洲大陆绝对主义发展最为昌盛的法国,反对中央集权的斗争一直此起彼伏。路德与加尔文的学说为反抗王权的造反运动提供了最初的学理基础,而圣巴托罗谬大屠杀则最终促成了莫奈反暴君理论的成熟。 作为反暴君理论的基础,莫奈的反暴君理论首先从国王的设立目的与设立方式入手,通过对旧约中契约观念总结,他得出国王是通过上帝和人民的双重选择确立的结论,国王被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正义。进而莫奈为暴君提出了明确的判断依据即法律标准和统治者的伦理标准,依此他把暴君分为僭主和实际的暴君。在对暴君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莫奈进一步讨论了反对暴君的方式即人民、法律和王权,但是这种反抗被莫奈进行了限制。 莫奈的反暴君理论对荷兰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的荷兰思想家阿尔特胡修斯也从中汲取了营养。后来在英国内战中,很多鼓吹反抗王权的小册子则明显受到莫奈的影响。到了洛克那里,反暴君思想完全走向了世俗化。
【关键词】:莫奈 暴君 反抗权 契约 人民主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09.1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10
- 导言10-12
- 一、 反暴君理论的历史背景与学说源流12-22
- (一)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2-16
- (二) 法国绝对主义的逆流16-18
- (三) 路德与加尔文的反抗权理论18-22
- 二、 反暴君思想的理由与依据22-30
- (一) 设立国王的目的和方式22-27
- (二) 国王的异化与暴政27-30
- 三、 反暴君的手段和行使30-36
- (一) 人民大众的反抗30-31
- (二) 以法律对抗暴君31-33
- (三) 以王权对抗王权33-34
- (四) 反抗暴君的限度34-36
- 四、 结论:莫奈反暴君理论的意义36-41
- 参考文献41-44
- 一、 中文著作类41-43
- 二、 硕士论文类43
- 三、 外文类43-44
- 致谢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毅;剖析纳粹主义在德国恶性发展及失败的原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宋保军;;试析“维也纳危机”对新教改革进程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3 王玮;;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军备竞赛[J];沧桑;2012年01期
4 李X;;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不彻底的原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5 宋保军;;“不虔诚的同盟”:16世纪法土同盟的建立及其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张景全;;同盟视野探析[J];东北亚论坛;2009年01期
7 雷若欣;陈颖;;宗教改革时期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王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观念[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9 金亚娜;;并非不可解读的神秘——果戈理灵魂的复合性与磨砺历程[J];俄罗斯文艺;2009年03期
10 苏长和;帝国、超国家与东亚的未来[J];国际观察;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序雅;林琳;;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区间贸易[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3 柯联民;让·博丹政治、法律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施锐;德意志“希腊想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6 许二斌;14-17世纪欧洲的军事革命与社会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姜德福;16-18世纪英国贵族的社会地位[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晓兰;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茅盾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9 刘作奎;1918-1929年英法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华娟;英国富裕农民群体研究(1450-1650)[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峰;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D];中原工学院;2011年
2 张雪;苏联中东政策的调整及实践(1954-1956)[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柏鹏;奥斯特罗果尔斯基政党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傅乾;英国法语境中的因袭权利与自然权利[D];山东大学;2011年
5 王硕;本杰明·迪斯累利帝国外交政策初探[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6 高仁珠;马丁·路德与早期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许晓燕;论加尔文主义之“呼召”[D];华侨大学;2011年
8 罗婧;世界交往新潮与中国主动走向世界机遇的错失:1760—1840[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辛旭;弗朗切斯科·彼得拉克:知识史与社会史视角的一项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何晓霞;卢梭的浪漫主义[D];湘潭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743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74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