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研究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从萌芽到自成体系,是法学史上伟大的变革,它将法学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挣脱出来,开创了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在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深刻揭示了法的产生、发展、作用及其本质等,从而使法学成为了真正的科学。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能脱离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的指导,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发展中新的冲突与矛盾也不断涌现。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当今中国法治社会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的形成历程、哲学基础、阶级立场、主要代表性思想,有助于我们清晰地掌握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将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运用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因此,从这个视角出发,本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如下: 文章绪论部分提出本选题的意义及目的,以及目前对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研究的现状,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对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成长历程进行了简要梳理。第二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代表性法学思想。第三章就现今中国如何持续稳定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应该遵循的法律原则和寻求的法治途径两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法学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0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0.1 选题意义8-9
- 0.2 研究现状9-12
- 0.2.1 对马克思、恩格斯三部代表性文献的研究9-10
- 0.2.2 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10-12
- 0.3 研究方法12-13
- 0.4 创新点及难点13-14
- 0.4.1 创新点13
- 0.4.2 难点13-14
- 1 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历史发展轨迹14-25
- 1.1 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的萌芽14-19
- 1.1.1 现实的法律问题引起马克思的思考14-16
- 1.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初见端倪16-18
- 1.1.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完善18-19
- 1.2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体系的正式形成19-21
- 1.2.1 《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法学的挑战19-20
- 1.2.2 《共产党宣言》肯定法制统一的重要性20
- 1.2.3 《共产党宣言》强调与时俱进、理论创新20-21
- 1.3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法学思想的继续完善21-25
- 1.3.1 无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法律解放自己21-22
- 1.3.2 法的独立性22-25
- 2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法学思想25-31
- 2.1 “主权论”思想25-26
- 2.1.1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观”的超越25-26
- 2.1.2 “主权论”思想的内容26
- 2.2 经济与法的辩证关系26-27
- 2.2.1 经济基础决定法的内容与发展26-27
- 2.2.2 法对经济的反作用27
- 2.3 法的本质27-31
- 2.3.1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对法的本质的论述28-30
- 2.3.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本质阐述的科学性30-31
- 3 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的当代启示31-39
- 3.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遵循的法则31-35
- 3.1.1 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的指导31-32
- 3.1.2 坚持“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32-34
- 3.1.3 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34-35
- 3.2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遵循的路径35-39
- 3.2.1 建设“和谐社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35-36
- 3.2.2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6-37
- 3.2.3 坚持“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37-39
- 结束语39-40
- 参考文献40-45
- 致谢45-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子堂;;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新拓展——研究动态与问题意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张述周;;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历史轨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刘冰;科学的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读后[J];广西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4 陆德生,纪荣荣;法制必须统一——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有关健全法制的论述[J];江淮论坛;2002年04期
5 王耀海;;基于市民社会的法治生成——一种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视角[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4期
6 刘益浒;;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成果[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8期
7 孙国华;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几点看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05期
8 刘益浒;;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认定[J];学理论;2009年09期
9 韩丽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创立[J];理论探讨;2001年02期
10 马治国;焦和平;;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制建设[J];理论月刊;2008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陈晖;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占茂华;自然法观念的变迁[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4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5 黄捷;论程序化法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侯瑞雪;论“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刘和清;法与人类解放:马克思法制观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76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77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