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移乡避仇制度考论
本文关键词:古代移乡避仇制度考论
【摘要】:我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复仇作为一种伦理价值和亲情义务被肯定甚至提倡。但随着国家作用的扩大、地缘政治的加强以及由此而来的在司法层面上采取的国家主义立场,国家施行的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的法律控制也逐渐加强。复仇,这一原始社会就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开始受到种种限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条情法并立,互为轻重,相互避让的法制路线。诸多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应运而生,尤以“移乡避仇制”最为显著。当杀人者遇赦免刑,而被杀者家中尚有期以上亲属,为执行赦令,又防止仇杀,法律强制杀人者不得再回到故乡居住,而要移居千里之外落户。通过这种方式,造成仇恨双方空间上的距离,一来可以淡化被害人家的复仇,二来也为复仇造成一定难度。在封建法律既重情又顾法的大原则之下,这样的制度安排不能不说是一种的实际可行的良苦用心。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移乡避仇制”来龙去脉的分析和议论,考察其历史源流,阐发其合理内核,并尝试古为今用。力求从司法实际出发,将该项制度植入刑法的规定当中,以期深入分析此制度并为当代法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立法建议。
【关键词】:复仇 移乡避仇 法律与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0
- 一、 移乡避仇制之生成因子10-21
- (一) 冤冤相报的文化心理10-11
- (二) 世代复仇的现实存在11-16
- (三) 进退维谷的法律规制16-21
- 二、 移乡避仇制之历史流变21-30
- (一) 滥觞与发展21-23
- (二) 唐律中的成熟建构23-25
- (三) 唐以后的情况25-30
- 三、 移乡避仇制之司法运用30-33
- 四、 移乡避仇制之历史评价33-37
- (一) 淡化复仇情绪33-34
- (二) 加大复仇难度34-35
- (三) 减轻复仇压力35
- (四) 实现国法正义35-37
- 五、 移乡避仇制之当代意蕴37-41
- (一) 文化传统的惯性37-38
- (二) 司法实践的呼唤38
- (三) 防止再犯的需要38-40
- (四) 植入刑法的设想40-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4-45
- 致谢45-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昱春;;英雄的成功与制度的失败——《席方平》中诉讼制度的社会学分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沈天水;;宋元公案小说与宋元法律[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3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7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8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郡守为廷”——秦汉时期的司法体系[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1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811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