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型法律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07:13
本文关键词:回应型法律理论研究
【摘要】:为了应对20世纪60年代法律权威的危机,伯克利学派提出了回应型法律理论的建构。塞尔兹尼克和诺内特根据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将法律现象划分为压制型法、自治型法和回应型法。回应型法律秩序的建构是对自治型法律阶段存在的弊端和缺陷的克服。在自治型法律秩序下,为了控制压制型法阶段存在的压制,约束权威,以及维护正统性的统治和机构自身的完整性,需要建立一种法律的统治而非人的统治,将权威约束在明晰的标准下,此时自治型法求助于规则和程序。规则和程序的运用约束了权威,但同时也造成了过度的形式主义,使得法律变得僵化和封闭,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回应型法律秩序为了实现对形式法治的矫正,通过目的引入将一种能动的因素注入法律秩序,使得法律变得开放、认知和能动,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但目的的注入同时也带来了法律权威和自由裁量权的扩大,易造成权力的垄断和滥用,此时回应型法律秩序诉诸于文明和法律参与等制度安排来制约权力的滥用。回应型法律秩序在克服形式法治的同时,也想达到一种综合的成就——善治。 本文从四个部分来论述回应型法律秩序,第一部分阐述回应型法律理论的产生。主要讨论社会变迁对形式法治的冲击,伯克利观察法和法的历史类型转换,以期能够对回应型法律的产生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对每一种法律秩序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每一种法律秩序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以及是怎样从一种法律秩序向另一种法律秩序转变的。第二部分阐述回应型法的制度安排。通过对回应型法律秩序制度安排的介绍,了解回应型法律秩序是怎样克服自治型法阶段的弊端和缺陷,并克服自身可能带来的风险。第三部分阐述回应型法的综合成就。回应型法律秩序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想要达到的综合成就是善治,在这部分主要介绍回应型法律秩序是如何与善治理念相契合的。第四部分论述回应型法律秩序与中国语境,首先阐述回应型法律秩序在我国的应然性,然后分析回应型法律秩序在我国可能遇到的挑战,通过对我国法治环境的具体分析,使得回应型法律秩序能够对我国的法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将其作为我国法律秩序的一种反思,探索一种符合我国法律实践的一种秩序模式。
【关键词】:法的历史类型 回应型法 善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0-052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一、回应型法理论的产生9-15
- (一) 社会变迁对形式法治的冲击9-10
- (二) 伯克利观察法10-12
- (三) 法的历史类型转换12-15
- 二、回应型法律理论的制度安排15-21
- (一) 目的权威15-16
- (二) 文明与参与16-18
- (三) 权力混合18-19
- (四) 使命与能力19-21
- 三、回应型法律秩序的综合成就——善治21-26
- (一) 善治21
- (二) 回应型法与善治的契合21-26
- 四、回应型法律秩序与中国语境26-32
- (一) 回应型法律秩序在中国的应然26-29
- (二) 回应型法律秩序在中国的挑战29-32
- 结语32-34
- 参考文献34-38
- 致谢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建良;;法治与善治的契合——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探讨民间习俗在基层法院审判中的合理运用[J];法制与社会;2009年25期
2 李瑜青;杨超;;在回应社会中推进法律的发展——评《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性法》一书[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唐仲清;用“伯克利观察法”考量法律[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王U_明;;法律适应社会,而非社会适应法律——读《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吴增基;;对法律发展的两难抉择的回答[J];法制现代化研究;1996年00期
6 侯瑞雪;;整合进路中的发展策略:伯克利学派的理论纲领——兼评《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J];河北法学;2006年10期
7 张文显;;和谐精神的导入与中国法治的转型——从以法而治到良法善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8 黄永忠;;西方法律发展模式思想初探[J];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9 高鸿钧;;现代西方法治的冲突与整合[J];清华法治论衡;2000年00期
10 唐宏强;法律变革与发展:社会变迁的催化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861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86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