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06:02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 法律文化 研究 调查


【摘要】:农村法律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法律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农村法治环境、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纠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四风”问题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了解我国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当前农村地区法律文化的现状与建设内容,弄清楚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法律文化建设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对法律文化及农村法律文化的概念界定入手,接着重点介绍了我国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历史特点与现状。论文中农村法律文化现状的调查部分以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以及泰安市东平县银山镇为具体调查区域,采用问卷实地调查的方式走进农民身边,详细了解当前农村法律文化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目的是分析问卷背后所反映出的与法律文化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论文的后续部分则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与背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随即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线,探讨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从当前农村法律文化的现状出发,提出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途径与措施。正文具体有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介绍我国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本部分首先界定(归纳并介绍)法律文化与农村法律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明确论文相关基本概念;其次,阐述我国古代传统农村法律文化的特点,展现我国农村法律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最后,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介绍我国当前农村法律文化现状,为后部分的论文写作提供现实依据与数据支撑。 第二部分,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该部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内容,首先介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与内涵;其次,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以及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农村法律文化建设两者关系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线具体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梳理和总结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本部分参考问卷调查部分所反映的我国农村法律文化现状的具体数据,并结合其它资料,在农村立法、农村行政执法、农村司法建设、农村普法教育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五个方面阐述我国当前农村法律文化建设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第四部分,分析和概述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措施。本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农村法律文化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框架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法律文化 研究 调查
【学位授予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422.6;D920.0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20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2-13
  • (一) 理论意义12-13
  • (二) 现实意义13
  • 二、 研究现状综述13-17
  • (一) 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13-14
  • (二) 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现状研究14-15
  • (三) 农村法律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15
  • (四) 农村法律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研究15
  • (五) 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创新研究15-16
  • (六) 现阶段农村法律文化研究的不足16-17
  • 三、 主要内容和基本架构17-18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8-20
  • (一) 研究方法18
  • (二) 创新点18-20
  • 第一部分 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20-36
  • 一、 法律文化与农村法律文化的概念界定20-22
  • (一) 法律文化的概念20-21
  • (二) 农村法律文化的概念与内涵21-22
  • 二、 中国传统农村法律文化的特点22-25
  • (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农村法律文化的含义22
  • (二) 中国传统农村法律文化的特点22-25
  • 三、 当前农村法律文化状况的调查与研究25-36
  • (一) 当前农村法律文化现状调查的提出与背景25-26
  • (二) 当前农村法律文化现状及分析26-34
  • (三) 调查总结与分析34-36
  •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36-54
  •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与内涵36-39
  •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及背景36-37
  •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37-39
  • 二、 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架构的农村法律文化建设39-43
  • (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39-40
  • (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40-41
  • (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关系41-43
  •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43-54
  • (一) 贯彻依法治国理念:有关“三农”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43-45
  • (二) 贯彻执法为民理念:农村地区的行政执法建设45-47
  • (三) 贯彻公平正义理念:农村地区的司法建设47-49
  • (四) 贯彻服务大局理念:农村地区普法工作的开展49-50
  • (五) 贯彻党的领导理念: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50-54
  • 第三部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54-64
  • 一、 农村立法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农村法律体系54-56
  • (一) 问卷调查活动中体现出的农村立法问题54-55
  • (二) 农村立法方面存在的其它问题55-56
  • 二、 行政执法方式落后,传统执法理念仍然存在56-57
  • (一) 问卷调查地区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56-57
  • (二) 农村行政执法方面存在的其他问题57
  • 三、 司法建设相对缓慢,法律的最高权威性尚未完全树立57-60
  • (一) 问卷调查地区司法建设存在的问题58-59
  • (二) 农村司法建设方面存在的其他问题59-60
  • 四、 普法工作不到位,农民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60-61
  • (一) 问卷调查活动中反映出的普法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60
  • (二) 农村普法教育工作存在的其它问题60-61
  • 五、 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受到传统势力与观念的影响61-64
  • (一) 问卷调查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61-62
  •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其它问题62-64
  • 第四部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措施64-78
  • 一、 加快农村立法,建立现代农村法律体系64-67
  • (一) 转变立法思维,更新立法思想64-65
  • (二) 完善农村各领域法律法规,提高立法质量65
  • (三) 增强农村立法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65-66
  • (四) “立、改、废”并重,增强农村法律法规的适应性66
  • (五) 创新农村立法方法与内容,学习国外成功经验66-67
  • 二、 强化依法行政,培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代行政执法体系67-69
  • (一) 明确各农村行政执法机构的权责,加强执法监督67
  • (二) 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文明程度和效率67-68
  • (三) 完善农村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68-69
  • 三、 坚持司法公正,完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司法体系69-71
  • (一) 健全基层司法机构体系,,设立农村流动法庭69
  • (二) 提高基层司法人员素质,减少司法审判错误69-70
  • (三) 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重视基层司法调解70-71
  • (四) 杜绝行政对司法干预,确保法院独立审判71
  • 四、 开展监督管理,构建预防和惩治农村基层腐败的法律机制71-72
  • (一) 建立对农村基层腐败的法律预防机制71
  • (二) 完善对农村基层腐败的法律监督机制71-72
  • (三) 构建对农村基层腐败的法律惩治机制72
  • 五、 科学合理普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72-74
  • (一) 提高普法工作认识和积极性,大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72-73
  • (二) 突出普法重点,提高农村普法对象的针对性73
  • (三) 创新普法方式,搭建基层普法教育平台73-74
  • (四) 提高普法人员数量与素质,加强群众路线教育74
  • 六、 全面消除陋习,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法律文化环境74-78
  • (一) 正确对待农村传统法律文化,转化与继承并重74-75
  • (二) 理性对待农村传统风俗民规,消除与借鉴并举75
  • (三) 重视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引领,建设农村现代法律文化环境75-78
  • 结语78-80
  • 参考文献80-84
  • 致谢84-86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6-88
  • 附录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国;;农地流转与农村先进法律文化建设[J];武陵学刊;2011年02期

2 李长健;王t

本文编号:879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879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7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