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述评
发布时间:2017-09-26 07:16
本文关键词:清末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述评
【摘要】:清末宪政改革是迈向新型政治的一次伟大尝试。地方自治研究机构的开设涵盖在地方治理转型构建的探索之中。地方自治研究机构在地方自治乃至中国政治转型和提高国人政治素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地方自治为立足点,在此视角下,以地方自治研究机构为全文线索,以清末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为核心切入点。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导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来评述清末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导言部分,分析了选择清末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的选题意义。同时对有关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加以梳理总结。 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地方自治研究机构的设立背景。此时,清廷内忧外患,推行地方自治改革成为宪政的重要环节。但由于自治人才匮乏,短时间之内无法保障地方自治的有效开展。取法日本设立此类机构,以期迅速培养自治人才。第二部分界定了地方自治研究机构的概念及性质,并结合简要梳理了其存在类型。地方自治研究机构作为清末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特有组织类型,目前学界尚未对其予以明确的定义。还需要明确界定其性质。这需要从民众对其认知、法律对其规定及其现实运作等层面进行透析界定。而其类型则大致划分为萌芽阶段的自治学社或自治研究会等,及清政府主导设立的省立自治研究所和州县地方自治研究分所。第三部分叙述了清末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成立及主要活动,主要从全国自治研究机构的设立情况、山东省立地方自治研究所成立及主要活动、主要县域机构设立及其主要活动、机构主要活动分析四方面对近代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的特点进行比较考察。以苏州及宾州府为例,考察山东官办为主、章程设置粗糙,缺乏史料保存都对地方自治开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与同为速成式教育的日本法政速成科相较,考察相似之处,比较山东欠缺之处。第五部分论述了此类机构的意义和影响,主要包括为民国地方自治讲习所、宣讲所承继、推进山东教育的现代化、思想启蒙作用,促进国人政治素质的提高三个方面。并对此类机构予以评析,分析了山东地方自治研究之所以没有达到其理想的效果,主要在于徒有研究之名而无其实,以及对民间组织、传统文化、地方实际等尚未善加利用。
【关键词】:清末宪政 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研究机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9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导言8-14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8-9
- 1. 选题理由8-9
- 2. 学术意义9
- 3. 现实意义9
-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界定9-10
- 1. 研究对象9
- 2. 相关界定9-10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0-12
- 1. 国内研究综述10-12
- 2. 国外研究综述12
- (四)研究手段和方法12-14
- 一、地方自治研究机构开设背景14-19
- (一)政治背景14-16
- 1. 直接诱因:清末宪政改革,救亡图存14-15
- 2. 主要动机:培养自治人才,推行地方自治15
- 3. 外在条件:日本的榜样15-16
- (二)法律背景16-19
- 1. 纲领性文件—《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九年清单)16-17
- 2. 实施细则—《自治研究所章程》17-19
- 二、地方自治研究机构的性质与分类19-22
- (一)性质界定19-20
- (二)类型划分20-21
- 1. 萌芽阶段的自治学社或自治研究会等20-21
- 2. 清政府主导设立的省立自治研究所和州县地方自治研究分所21
- (三)全国地方自治研究机构的设立情况21-22
- 三、清末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成立及主要活动22-29
- (一)省立地方自治研究所成立及主要活动22-24
- 1. 设立情况22
- 2. 教员配置情况22-24
- (二)山东主要州县地方自治研究机构设立及其主要活动24-26
- 1. 鲁东——牟平县、掖县等25
- 2. 鲁中——邹平、高密等25-26
- 3. 鲁西——阳信县、冠县等26
- (三)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主要活动分析26-29
- 1. 地方自治研究机构与地方自治26-27
- 2. 地方自治研究机构与地方行政27-29
- 四、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特点:一个比较考察29-39
- (一)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与国内自治研究机构之比较——以苏州及宾州府为例29-34
- 1. 山东以官办为主,江浙则注重官绅合办29-30
- 2. 山东自治研究所章程设置不及宾州府细致可行,史料保存不及宾州府详实30-34
- (二)山东地方自治研究机构与国外同类机构之比较—以日本法政速成科为例34-39
- 1. 山东与之相似之处35-37
- 2. 山东欠缺之处37-39
- 五、简要评析39-50
- (一)积极意义39-41
- 1. 为民国地方自治讲习所、宣讲所承继39
- 2. 推进山东教育的现代化39-40
- 3. 思想启蒙作用,促进国人政治素质的提高40-41
- (二)主要不足-徒有研究之名而无其实41-43
- (三)宝贵启示43-50
- 1. 山东地方自治研究应带动民间组织发展43-45
- 2. 外表之文明取之较易,而内里之文明求之实难45-47
- 3. 地方自治研究机构应结合地方实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47-48
- 4. 山东市民政治素质有待提高,公民精神有待挖掘48-50
- 结语50-51
- 注释51-53
- 参考文献53-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7-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修全;清末地方自治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2 杨东升;;义学与州县地方官的关系——以清代四川义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8期
3 苏全有,景东升;清末民初河南地方自治述评[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姚琦;论清末地方自治思潮及其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余子明;清末地方自治与城市近代化[J];人文杂志;1998年03期
6 贾国静;私塾与学堂:清末民初教育的二元结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魏建;齐鲁文化精神传统在近现代山东的历史转换[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8 谢贵平;;近代山东民团研究(1911—1930)[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年00期
9 张文木;;谈谈学术与政治的和谐与宽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2期
10 郝锦花;李伟中;;清末民初地方社会控制中的权力较量——以对乡村教育阵地的争夺为中心的探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922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922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