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05:26
本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 公民现代化 系统性教育 学校教育 违法损益定性分析
【摘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是我党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此前全国开展的历次普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有诸多未及深入研究的领域,集笔者体会并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的学术旨趣,试就此作。 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进行了简单概述,同时检讨了我国此前开展的六次全民普法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探寻出若干尚待改进之处,即: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尚有欠缺、未能紧密联系公民现代化塑造、法律体系系统性教育不足、学校教育效果差、缺乏直观定性分析教育理念。 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的改进模式,所探讨的这种改进模式试图通过对原有教育模式的突破性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的进一步科学性发展,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首先,突出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点。而这需要通过理念层面教育、历史层面教育以及公务人员执法为民教育来体现。此外,要加强法律体系的系统性教育,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性质所要求的。 其次,是要紧密联系公民现代化的塑造。该部分主要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公民现代化的统一性教育以及公民现代化塑造进程中的现实针对性教育,,塑造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公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的目的之一。 再次,要强化学校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百年大计,它具体涉及到准确定位法律教育的宗旨、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实行教育法治化。 最后,介绍一种笔者新探索的可综合评估各种违法损益因素而进行分析的“违法损益定性分析”理念,该新理念的内涵通过一种分式来表达,分子部分是违法后可能遭受的各种损失即违法成本,分母部分是违法后各种侥幸获利,通过直观的“受益”与“受损”对比,起到事先警醒违法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 公民现代化 系统性教育 学校教育 违法损益定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0.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第一章 引言8-12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8-9
- 第二节 研究动态及现状9-11
- 第三节 创新点及研究方法11-12
- 一、 论文创新点11
- 二、 研究方法11-12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概述12-19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内涵12-14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的特征14-16
- 一、 普及性15
- 二、 系统性15-16
- 三、 长期性16
- 第三节 开展法律体系教育对法治国家建设的作用16-19
- 一、 促使全社会良法之治的实现16-17
- 二、 促使政府执法为民的实现17
- 三、 促进民主法治完善和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的能力17-18
- 四、 促进国家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备18-19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现状19-25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取得的成绩19-21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格局基本建立19-20
- 二、 普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1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现存的问题21-25
- 一、 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尚有欠缺21-22
- 二、 未能紧密联系公民现代化塑造22
- 三、 法律体系系统性教育不足22-23
- 四、 学校法律体系教育效果差23-24
- 五、 缺乏直观定性分析教育理念24-25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的改进思路25-56
- 第一节 进一步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属性25-30
- 一、 理念层面教育25-27
- 二、 历史层面教育27-29
- 三、 公务人员法治理念教育29-30
- 第二节 紧密联系公民现代化的塑造30-35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公民现代化的统一性教育30-32
- 二、 公民现代化塑造进程中的现实针对性教育32-35
- 第三节 加强法律体系的系统性教育35-43
- 一、 基本特点教育35-41
- 二、 协调性教育41-43
- 第四节 强化学校教育43-49
- 一、 准确定位法律教育的宗旨44-45
- 二、 改良现有教育模式45-46
- 三、 转变教育的理念和方法46-49
- 四、 教育法治化49
- 第五节 “违法损益定性分析”理念及其教育功能49-56
- 一、 “违法损益定性分析”理念的内容50-51
- 二、 “违法损益定性分析”理念的教育功能51-52
- 三、 “违法损益定性分析”理念教育的实施52-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59-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熊超;;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律精神培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韩振文;;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生成与培养问题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34期
3 周叶中;伊士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4 黄文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02期
5 陈大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路径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04期
6 严萍;;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培养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2年08期
7 唐士梅;魏桂林;;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现实路径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安群;;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J];理论建设;2011年06期
9 刘肖委;;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进展述要[J];人大研究;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927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92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