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从“亲亲相隐”看南宋士大夫的法律思想

发布时间:2017-09-29 06:20

  本文关键词:从“亲亲相隐”看南宋士大夫的法律思想


  更多相关文章: 亲亲相隐 士大夫 法律思想


【摘要】:“亲亲相隐”指的是亲属间彼此隐瞒罪行,而不受到法律惩罚的一种法律原则,同时也是一种伦理原则。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首先是儒家的一种宗法观念,体现了儒家对宗法关系的维护。其次,“亲亲相隐”的法制化也意味着儒家伦理对古代中国的法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宋代的士人政治与法制建设都极为发达,士人的儒家背景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的法律理念,这种影响既体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上,,同时也体现在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中。 本文以“亲亲相隐”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宋代相关法律文书和士大夫文集作为主要的史料来源,希冀呈现南宋时期士大夫一般的法律理念和司法实践的全貌,试图还原错综复杂的史实,并从中一探中国传统法律与儒家道德伦理之间的微妙关系。 本文从法律条文出发,分析历代“亲亲相隐”问题在具体法律条文上的异同。通过比较发现,历代除了在容隐范围上有所扩大,在治罪情况方面也有所变化。进而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中心探讨了南宋时期亲属相告案件的司法实践。发现士大夫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根据案件的性质和亲属关系有着不同的态度。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支撑士大夫判案的法律理念,本文主要是以法为本位去分析的。由此概括了南宋士大夫法律思想的三个特点:“义理”决狱、变而通之、以法为公。最后将视野扩大至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范畴,概观了儒家思想与传统法律在理论上的契合或相斥,以及两者在实际融合过程中的具体展开。 总体来看,“亲亲相隐”的法制化是儒家伦理与法律制度的融合过程。而士大夫则在这个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士大夫的法律思想的逻辑推演成就了中国古代法制史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亲亲相隐 士大夫 法律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09.2
【目录】:
  • 致谢6-7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目次9-10
  • 表清单10
  • 图清单10-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第一节 研究意义11-12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2-19
  • 第三节 研究思路19-21
  • 第二章 “亲亲相隐”法律条文的变化21-29
  • 第一节 “亲亲相隐”容隐范围的变化21-24
  • 第二节 “亲亲相隐”治罪的变化24-29
  • 第三章 “亲亲相隐”在南宋时期的司法实践——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例1929-48
  • 第一节 亲属相告案件的基本情况29-38
  • 第二节 侵夺财物类亲属相告案件分析38-43
  • 第三节 人伦类亲属相告案件分析43-48
  • 第四章 “亲亲相隐”所反映的南宋士大夫的法律理念48-57
  • 第一节 “义理”决狱48-52
  • 第二节 兼顾人情52-57
  • 第五章 “礼法合流”——“亲亲相隐”问题的实质57-64
  • 第一节 “礼法合流”在南宋时期的理论基础——“以法为公”58-61
  • 第二节 “礼法合流”在南宋时期的具体展开——“法理情”一体61-64
  • 第六章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69
  • 作者简历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公喜;;宋明理学义利之辨与传统诉讼观念[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2 郑定;马建兴;;略论唐律中的服制原则与亲属相犯[J];法学家;2003年05期

3 张利;;“义理决狱”探析——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主要依据[J];河北学刊;2006年02期

4 黄修明;;论儒家“孝治”司法实践中“孝”与“法”的矛盾冲突[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5 张文勇;;以人为本与宋代法律思想的演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陈海波;;朱熹法律思想中的法家因素[J];武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夏伟东;对儒家重德治亦不排斥法治观点的一些论证[J];齐鲁学刊;2004年01期

8 戴建国;《宋刑统》制定后的变化——兼论北宋中期以后《宋刑统》的法律地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9 刘小明;;《名公书判清明集》所见南宋亲属间诉讼[J];唐山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邓晓芒;;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评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J];学海;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940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940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5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