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某区人民法院刑事和解实践问题探讨
本文关键词:贵阳市某区人民法院刑事和解实践问题探讨
【摘要】:刑事和解是指加害人与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针对被害人因犯罪行为所遭受的精神和物质损失,在相关机构或者相关人员的主持之下进行洽谈协商,最终加害人得以承担较轻责任(相比未适用刑事和解)的一种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伴随着这种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刑事司法理念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刑事和解就集中的体现了这种变化。时至今日,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刑事和解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事实来看,刑事和解对加害人、被害人、国家以及社会有着重大意义。对于被害人而言,刑事和解能够弥补被害人的精神创伤和物质损失;对于犯罪人而言,对案件进行刑事和解并不意味着犯罪人不再承担任何责任,刑事和解是一种犯罪处置方式,在和解过程中犯罪人接受被害方和相关人员的谴责,向被害人赔礼道歉、真诚悔罪,以及给予物质赔偿和补偿的行为,都是犯罪人承担责任的具体表现,以上责任承担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感化犯罪人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效果比传统的刑事司法教育方式更好,它避免或者减轻了对犯罪人的刑罚处罚,因此也就更有利于犯罪人重返社会。刑事和解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首先是刑事和解可以缩短个案办案时间,提高具体个案的办案效率;其次是刑事和解能够把司法资源集中应用在严重刑事案件上,进而使整个刑事司法体系的办案效率得以提高;最后,刑事和解与诉讼经济原则的要求完全契合。以上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也不能让我们忽视刑事和解制度的诸多不足,例如无法对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追求有清晰的认识,以至于对其价值在认识上还不能形成统一、刑事和解的办案效率低、刑事和解的配套制度并不完善,对刑事和解的深度推进不利、“花钱买刑”和“漫天要价”,刑事和解公信力受到质疑等等问题。本文以某区人民法院在2014年审理的210件刑事和解案件为调研对象,对案件数量、运用刑事和解案件的罪名、刑事和解的内容、刑事和解的赔偿数额、刑事和解的模式等进行了整理统计,同时对部分人员进行了访问,收集到了一线工作人员对刑事和解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的现行解决方法。针对刑事和解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跟方法。本文研究发现,刑事和解日益成为多元化解决刑事纠纷的重要途径,它使被害人的心理创伤得到平复,物质损失得到弥补,促使加害人自我反省和悔罪,最后使加害人能更好的回归并融入社会,使人们对纠纷的处理结果更加满意,它更使诉讼效益得以提高,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稳定了社会秩序。即便如此,刑事和解在实际操作层面也会有诸如以上列举的各种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认清并统一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明确界定刑事和解中有关术语的含义,在诉讼程序方面进行繁简分流,国家社会要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完善诸如案件筛选、沟通协调、宣传引导等相关的办案机制,推进刑事和解工作进一步的展开。
【关键词】:刑事和解 实践问题 解决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22;D925.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3
-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及其意义10
- 二、选题原由10-11
- 三、选题意义11-13
- 第一章 调研的基本情况13-14
- 一、调研地点及选择理由13
- 二、调研经过13
- 三、研究方法13-14
- 第二章 调研数据的整理14-25
- 一、运用刑事和解解决案件的数量14-15
- 二、刑事和解案件的罪名15-17
- 三、刑事和解的内容17-18
- 四、刑事和解中物质赔偿(补偿)数额18-19
- 五、达成刑事和解的模式19-21
- 六、审判阶段刑事和解启动程序21-22
- 七、适用刑事和解案件的判刑情况22-23
- 八、故意犯罪中“民间纠纷”类型情况23
- 九、适用刑事和解后当事人反悔问题23-25
- 第三章 调研结论25-32
-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效果25-28
- (一)提高了纠纷解决的满意度25-26
- (二)诉讼效益得以提高26-27
- (三)促进了社会矛盾的化解,,稳定了社会秩序27-28
- 二、刑事和解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28-32
- (一)对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认识不清,不能形成统一28-29
- (二)刑事和解的办案效率低29-30
- (三)适用刑事和解案件后当事人反悔30
- (四)针对加害人主观意思表示是否真实的考察程序缺位30
- (五)刑事和解适用范围不宽30-31
- (六)和解协议履行困难31-32
- 第四章 解决刑事和解实践问题的建议32-41
- 一、树立正确、统一的刑事和解价值观念32-33
- 二、诉讼程序繁简分流,限制各诉讼阶段刑事和解的次数33-34
- (一)诉讼程序繁简分流33-34
- (二)明确各诉讼阶段刑事和解次数,防止无原则任意和解34
- 三、建立刑事和解后案件双方或者一方反悔的应对机制34-35
- 四、建立加害人意思表示考察制度35-36
- 五、适当扩大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36-38
- 六、利用公权力来督促引导刑事和解协议的履行完成38-39
- 七、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一、著作42-43
- 二、论文43-45
- 致谢45-46
- 个人简历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守芬;李瑞生;;刑事和解机制建构根据简论[J];人民检察;2006年14期
2 王金贵;刘国华;;关注刑事和解 促进社会和谐——“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检察;2006年17期
3 王珂;晏庆;;刑事和解的双重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莫晓宇;;和谐社会视野下刑事和解机制的构建[J];人民检察;2006年23期
5 傅文魁;;刑事和解的实证分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郑建军;毕晓芳;陈慧芳;;我国刑事和解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思路[J];法制与社会;2006年24期
7 黄京平;甄贞;刘凤岭;;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事和解——“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05期
8 彭辅顺;;论我国刑事和解的立法化[J];河北法学;2007年06期
9 林东品;;刑事和解的价值与局限[J];检察风云;2007年10期
10 程兰兰;;和谐社会呼唤刑事和解[J];检察风云;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道刚;;救助被害人的优化选择——倡导刑事和解的犯罪学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赵凤祥;刘昊;;重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可行性分析[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3 郭云忠;;刑事和解现状之调查[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周娅;姚石京;;刑事和解之内涵探析与价值定位——刑事被害救济的新思维[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勇;刘小荣;;浅析检察机关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6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易珍荣;;刑事和解——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胡锦萍;;论刑事和解在我国的运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乐绍光;苟红兵;;刑事和解原则下的检察权能重构[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甄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国的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史任;广州白云:三年促成35案刑事和解[N];检察日报;2007年
2 林东品;刑事和解的价值与局限[N];扬州日报;2007年
3 国家检察官学院 姜昕 孙勤;刑事和解的民法化解释[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李树立;不妨给刑事和解立法冲动降降温[N];法制日报;2009年
5 吉林大学法学院 陈蒙;刑事和解的适用与配套设计[N];检察日报;2009年
6 湖南省双峰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梁巨热;刑事和解诠释以人为本精神[N];法制日报;2009年
7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检察院检察长 朱伟平;刑事和解坚持“三个务必保证”[N];检察日报;2009年
8 刘璐 郭玺;刑事和解 恢复被犯罪破坏的和谐[N];人民法院报;2009年
9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检察院 王洪坤;应立法规范刑事和解[N];检察日报;2011年
10 赵正辉 苟连静;刑事和解 尖峰时刻奏琴瑟[N];人民法院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建辉;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2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周凯东;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杨;刑事和解的价值冲突与制度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郭丽丽;论刑事和解及其在我国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孙志辉;刑事和解制度探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王刚;论刑事和解模式的构建[D];兰州大学;2010年
5 郭小峦;中国刑事和解的困境与出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伟;刑事和解的功能与价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齐帅;刑事和解与重罪[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洁;刑事和解及其中国化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曲晓丽;试论刑事和解及本土化构建[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张绍钧;论刑事和解[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67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06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