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员制度反思与完善
本文关键词:人民陪审员制度反思与完善
【摘要】: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与我国的国情、社会现状、法律规定等各方面的现实情况密切相关的一项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自实施以来,其制度价值未能在司法实践中得以较好实现,仅仅停留在应然层面。完善这一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对该项制度自身进行梳理,还将会涉及其他相应诉讼法律的修改与完善。
【作者单位】: 攀枝花学院;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研究室;
【分类号】:D926.2
【正文快照】: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诉讼制度,由依法选举产生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法院审判活动人民陪审员制度具有实现司法民主、监督司法权力、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权威、提升社会公信力以及规范司法运行程序、提高审判效率、法制宣传教育、提升调解率等诸多方面的价值。然而,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敏远;中国陪审制度及其完善[J];法学研究;1999年04期
2 李秋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陪审制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张宜;朱里;;人民陪审员参与刑事和解可行性分析[J];人民论坛;2010年20期
4 丁银莲;;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现状研究——以新余市渝水区为例[J];人民论坛;2011年20期
5 何家弘;陪审制度改革断想[J];中国律师;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波,王彦山;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叶反修;完善陪审制度的心理学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单林波;;试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再完善[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4 谢运策;陪审制度的基础性价值论略[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蒋安;理想与现实:我国陪审制度回顾评析与改革展望[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张永进;;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探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崔玲玲;;论我国群体性纠纷诉讼解决的配套机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8 黄素萍;;我国陪审制度发展及其完善[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李瑞霞;张晓红;;浅谈我国的陪审制度[J];研究生法学;2004年02期
10 曹永军;;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兴衰的原因和改革设想[J];当代法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倪培兴;;中国的司法民主建设与人民监督员制度[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2 郎秀凤;解锁军;;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尹华;;“民间智慧”与“法律决断”的桥接路径——“问题列表制度”引入人民陪审员参审刑事案件之探寻[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洪民;中国陪审制度的困境与重生[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昌林;论刑事裁判权的归属[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郭光东;陪审团的历史与价值[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4 方立新;传统与超越[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5 杨安军;陪审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曹永军;陪审制度变革的历史成因[D];吉林大学;2007年
7 施鹏鹏;陪审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任蓉;陪审团审判机理与实效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江显和;刑事认证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刘晴辉;中国陪审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俊;陪审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韩晓明;我国司法活动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赵旭;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思考[D];湘潭大学;2009年
4 习艳红;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杨;人民陪审何以“陪而不审”[D];河南大学;2011年
6 姚悦竹;论陪审制度在我国的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7 常云超;论我国陪审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方亦琼;历史与现实交困中的人民陪审员制度[D];南京大学;2011年
9 侯桂凡;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赵昕;中英司法大众化若干制度与实践之比较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树中;李立群;;湖南刑事和解实践模式考析——兼论人民监督员介入刑事和解的可行性[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12期
2 钟文华;徐琼;;刑事和解的困境与对策——以公诉环节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司法实践为视角[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论民事简易程序中的当事人程序选择权[J];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S2期
2 孔祥雨;赵相国;;人权的司法之维——尊严诉讼下的民事程序选择权[J];山东审判;2007年02期
3 罗妮;;论我国民事程序选择权[J];法商论丛;2007年01期
4 张连婧;;关于我国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专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年09期
5 言文静;;刑事简易程序中不可缺失的权利——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J];法制与社会;2009年08期
6 陈曦;;民事简易程序的发展与重构[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7 冯磊;;论民事简易程序中的当事人程序选择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8 韩舒;方胡韬;;我国民事速裁机制的考察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年04期
9 张忆寒;刑事简易程序之启动与被告人意志[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吴勇;;论环境纠纷仲裁[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5年0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刘加良;诉前不宜委托调解[N];人民法院报;2008年
2 扬中市法院院长 余新优;构建个性化的诉前委托调解模式[N];江苏法制报;2010年
3 王鸿翼;受理一审生效民事申诉案乃检察职责要求[N];检察日报;2005年
4 记者李沛 通讯员 黄庆华;湛河区检察院推行“阳光申诉”[N];平顶山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谢晓曦 本报通讯员 方剑磊;重庆一中院 “对话”赢得社会和谐[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记者魏素娟;我区部分法院试点小额速裁[N];广西法治日报;2011年
7 王福金;完善简易程序的若干思考[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郭士辉;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尚辰艳;对当前民事简易程序改革的反思与进言[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林志农;保障诉权体现司法为民[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刘蕾;刑事诉讼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郭明文;被告人认罪案件的处理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严仁群;民事执行权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高向武;附带民事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江涛;民事诉讼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李佳;民行交叉案件诉讼处理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陈超;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马永梅;辩论主义与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D];武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丹丹;论民事程序选择权[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严志伟;论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D];湘潭大学;2009年
3 朱欢;我国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杨敬辉;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方胡韬;程序选择权视角下我国民事速裁机制的构建[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6 王倩;论民事诉讼中的民事程序选择权[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7 李佳妮;论当事人的民事程序选择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8 乔尚鹏;陪审程序选择权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9 张瑞;论当事人的民事程序选择权[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李懿艺;刑事被追诉人程序选择权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59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159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