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服刑人员的情感决策特点和人格特征
发布时间:2017-11-15 01:31
本文关键词:监狱服刑人员的情感决策特点和人格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爱荷华赌博任务 艾森克人格问卷 监狱服刑人员 情感决策
【摘要】:背景 情感决策能力是一种高级的社会认知能力,受到很多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社会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国外的相关研究有很多,并主要关注三方面的问题:犯罪理性、犯罪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和犯罪行为决策的研究方法。目前来看,我国行为决策的实证研究比较少见。 目的 1.探讨监狱服刑人员中经济犯和暴力犯在不确定情景下的情感决策特点。 2.探讨监狱服刑人员中经济犯和暴力犯的人格特征。 3.探讨监狱服刑人员中经济犯和暴力犯的人格特征对其情感决策的预测作用。 方法 以河南省某监狱作为整体,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9名监狱服刑人员,平均年龄为44.37±10.15岁,受教育年龄为10.88±2.68岁,将这些服刑人员分为2类:经济型服刑人员和暴力型服刑人员,分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法院判决书为准。在社会上选取20人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2.84±8.01岁,受教育年龄为11.36±2.98岁。本研究使用爱荷华赌博任务对服刑人员和对照组施测,采用2x4的混合设计,并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调查了两组被试的人格因素,最后采用分层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人格特征对情感决策的预测作用。 结果 1.四种纸牌的选择上,两组服刑人员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3(暴力犯,经济犯和对照组)x4(纸牌类别)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纸牌的主效应显著,F(3,66)=6.593,P0.001;被试类型与牌的交互作用显著,f(6,66)=2.74,P=0.014。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三组被试在牌A和牌K的选择上没有差异,FA(2,66)=1.35,P=0.27;FK(2,66)=1.25,P=0.29。牌L的选择上有显著差异,FL(2,66)=3.23,P=0.046,对照组显著高于经济犯和暴力犯。牌S的选择上有显著差异,Fs(2,66)=4.05,P=0.02,服刑人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2.有利纸牌和不利纸牌的选择上,在两组服刑人员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3(暴力犯,经济犯和对照组)x2(有利纸牌,不利纸牌)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纸牌的主效应不显著,F(1,66)=0.79,P=0.37;被试类型与牌的交互作用显著,F(6,66)=2.74,P=0.014。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有利纸牌的选择上有显著差异,F有利纸牌(2,66)=5.62,P=0.006,对照组显著高于服刑人员组。不利纸牌的选择上有显著差异,FS不利纸牌(2,66)=5.62,P=0.006,服刑人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暴力犯不利纸牌的选择次数显著低于有利纸牌的选择次数,F暴力犯(1,66)=6.489,P=0.013;‘对照组有利纸牌的选择次数显著高于不利纸牌的选择次数,F对照组(1,66)=4.381,P=0.04。 3.低频惩罚纸牌和高频惩罚纸牌的选择上,在两组服刑人员和对照组之间进行3(暴力犯,经济犯和对照组)×2(低频惩罚纸牌,高频惩罚纸牌)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惩罚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66)=16.69,P0.001。三组被试均为低频惩罚纸牌的选择次数显著高于高频纸牌的选择次数。 4.三组被试的净分数,经济犯为-11.26,暴力犯为-15.80,对照组为15.90,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三组之间的均值,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显著,F(2,66)=5.62,P=0.006。事后比较发现对照组的净分数显著高于服刑人员组。 5.对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内外向E、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三个分量表的得分在三组被试之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E量表有显著的组间差异F(2,66)=5.304,P=0.007;事后检验发现,对照组E量表的均分数为12.55显著高于暴力组,P=0.003;经济犯在E量表上的均分数为11.53也显著高于暴力组,P=0.039;对照组和经济犯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N量表有显著的组间差异F(2,66)=4.805,P=0.011;事后检验发现,暴力犯在N量表上的均分数为12.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0,P=0.003,经济犯在N量表上的均分数为10.63,与暴力型服刑人员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结论 1.监狱服刑人员在不确定情景下进行情感决策时,有一定的缺陷,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即时奖励较高的S牌上,而忽略了从长久利益来考虑问题。 2.监狱服刑人员倾向于选择惩罚频率较低的纸牌,这说明监狱服刑人员对惩罚频率的敏感度和对照组是一样的。 3.暴力型服刑人员的性格更加内向,比较敏感多疑,而且容易表现出情绪上的不稳定。 4.人格特征对情感决策能力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6.7;B8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强;王贵芳;;美国新“改造无效论”对我们的启示——评《重思罪犯改造》一书[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5期
2 管光承,刘莹;当前我国刑事案件破案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刘志强;;暴力罪犯人格特征的初步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赵鹏霞;;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关系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陈明;;服刑人员人格特征与自控性、适应性关系研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林刚;;罪犯心理活动特点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7 罗禹;冯廷勇;唐向东;黄好;李红;;不同类型罪犯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的决策功能缺陷[J];心理学报;2011年01期
8 宋胜尊,傅小兰;犯罪行为决策的理论与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1187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187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