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师在明清时期的评价及解析
本文选题:息讼 + 健讼 ; 参考:《中国法学》2013年02期
【摘要】:作为精通法律与狱讼,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职业群体,讼师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人们对其态度判若云泥。以官府为代表的"官方表达"将其描述为教人挑词架讼,坏人心术的"讼棍";而以民众为代表的"民间实践"却将其奉为仗义而行,维系社会正义的"貔貅"。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不仅反映了明清时期司法制度设计上所存在的问题,而且暗含了官府"息讼"话语与民间"健讼"事实之间的紧张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反差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王权主义秩序情节下对于社会和谐追求的困境与问题。
[Abstract]:As a professional group who is proficient in law and prison litigation and provides legal services to the litigants, the litigants were very confused about their attitudes in ancient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official expression" represented by the government described it as the "advocate" who taught people to pick words, and the villain's heart, while the "folk practice", represented by the public, regarded it as a guard of justice and a "mythical wild animal" to maintain social justice. The reasons for this contrast not only reflect the problems in the design of the judicial system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ut also imply the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vil "Litigation" and the civil "Litigation". More importantly, this contrast reveals to us the dilemma and problems in the pursuit of social harmon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Wang Quan's order in ancient China.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法制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项目批准号10JZD0028)研究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2031]
【分类号】:D929;D92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忠信;;健全的纠纷解决机制决定和谐社会——传统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北方法学;2007年02期
2 范忠信;贱讼:中国古代法观念中的一个有趣逻辑[J];比较法研究;1989年02期
3 孙家红;;走近讼师秘本的世界——对夫马进《讼师秘本<萧曹遗笔>的出现》一文若干论点的驳论[J];比较法研究;2008年04期
4 马作武;为讼师辩护——兼与梁治平先生商榷[J];比较法研究;1997年03期
5 陈景良;崔述反“息讼”思想论略[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6 邓建鹏;清代讼师的官方规制[J];法商研究;2005年03期
7 喻中;;论“治-综治”取向的中国法治模式[J];法商研究;2011年03期
8 尤陈俊;;清代简约型司法体制下的“健讼”问题研究——从财政制约的角度切入[J];法商研究;2012年02期
9 张守东;;鬼神与脸面之间——中国传统法制的思想基础概观[J];清华法学;2002年00期
10 徐忠明;杜金;;清代诉讼风气的实证分析与文化解释——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J];清华法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顾元;体制与道德的背反——中国传统司法的背景及困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蒋冬梅;;略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性质——兼谈中国古代无民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毕金平;;我国税收立宪之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雷戈;;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概念省思[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9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10 张研;;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波;;具有检察特色的教育培训机制之构建[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祖文;;清代嘉庆朝刑科题本中的生监群体[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4 孙华莹;刘道胜;;明清徽州保甲探微[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6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7 黄小勇;;道德化的行政及其现代影响[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郝建臻;;干部作风建设的法理学解读[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强世功;;法律移植的终结——对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反思[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10 郝建平;;汉代统治思想变迁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岚;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司债券信用利差决定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葛令磊;法律与发展运动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吴双;股东资格确认的法律实证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郭露璐;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愉;;诉讼的价值、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读奥尔森的《诉讼爆炸》[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2 潘宇;中国传统诉讼观念辨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王振忠;老鼠与黄猫儿的官司[J];读书;1999年06期
4 王振忠;十九世纪华北绍兴师爷网络之个案研究──从《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看“无绍不成行”[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5 陈景良;崔述反“息讼”思想论略[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6 屈永华;中国传统取士标准非职业性的历史成因与影响[J];法商研究;2003年04期
7 邓建鹏;清代讼师的官方规制[J];法商研究;2005年03期
8 陈景良;;宋代“法官”、“司法”和“法理”考略——兼论宋代司法传统及其历史转型[J];法商研究;2006年01期
9 郑小春;;从徽州讼费账单看清代基层司法的陋规与潜规则[J];法商研究;2010年02期
10 张思之;梁治平;许章润;贺卫方;吴玉章;米健;李曙光;王人博;张卫平;刘仁文;柳经纬;王保树;田文昌;刘桂明;郭恒忠;浦志强;江平;;江平与法治天下——《律师文摘》2009年年会精选[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小莲;;忠于法律 构建社会和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弘扬法治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J];山东人大工作;2010年12期
3 高时川;法治建设应以社会和谐为导向[J];中国司法;2005年12期
4 卓泽渊;;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双向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5 卓泽渊;;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J];今日浙江;2006年08期
6 宋志国;;人权、正义、法律秩序与社会和谐[J];社会科学家;2006年S1期
7 李少华;曾文忠;;论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J];大学时代(B版);2006年11期
8 陈宏彩;;权利救济与社会和谐:内在逻辑及其制度创新[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9 陈辐宽;;法治文化为社会和谐“鸣锣开道”[J];东方剑;2007年01期
10 ;2007年2月法治焦点回顾[J];司法业务文选;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红珊;;法以和谐社会为价值实现[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宋毓均;;依法办事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3 杨於蓝;;柔性与和谐——从几个案例探讨立法和执法与社会和谐[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立民;高s,
本文编号:1831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8319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