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离土中国背景下的乡村纠纷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3 04:11

  本文选题:离土境遇 + 纠纷解决 ; 参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当下中国乡土社会的最大特征是"离土"。城乡的巨大流动动摇了中国乡村的传统秩序,冲破了差序格局的边界,个体得以迅速崛起。流动所带来的个体化广泛渗透入社会领域、家庭结构和私人空间之中,它直接决定了村民生存的逻辑,同样也决定着面对纠纷时的立场、观点、方式与解决办法。在此影响下,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也消解了乡村基层组织的功能,导致乡村纠纷解决上的乱象局面。在离土情境下,调解的作用逐渐减弱,原有的"实质性解决"蜕变成为"形式性解决"。
[Abstract]:At present,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local society is "leaving the earth". The great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shaken the traditional order of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broken through the boundary of the differential order pattern, and the individual has been able to rise rapidly. The individualization brought by the flow permeates the social field widely, the family structure and the private space, 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logic of the villagers' survival, and also determines the stand, viewpoint, method and solution when facing the dispute. Under this influence,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peasants have also eliminated the functions of the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leading to a chaotic situation in the settlement of rural disputes. In the situation of leaving the soil, the function of mediation gradually weakened, and the original "substantive solution" changed into "formal solu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基金】: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2JHQ0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设项目
【分类号】:D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峰;;“行政消解自治”:理解税改前后乡村治理性危机的一个视角[J];长白学刊;2011年01期

2 田先红;;乡村治理转型与基层信访治理困境[J];古今农业;2011年03期

3 贺雪峰;;乡村的去政治化及其后果——关于取消农业税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个初步讨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吴理财;;县乡关系的几种理论模式[J];江汉论坛;2009年06期

5 张国富;孙金华;;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J];经济问题;2006年02期

6 贺雪峰;半熟人社会[J];开放时代;2002年01期

7 吴毅,贺雪峰,罗兴佐,董磊明,吴理财;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兼答应星先生的批评[J];开放时代;2005年04期

8 申端锋;;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J];开放时代;2010年06期

9 欧阳静;;村级组织的官僚化及其逻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李祖佩;;混混、乡村组织与基层治理内卷化——乡村混混的力量表达及后果[J];青年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娜;张晓光;李志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2 骆建建;周庆元;;村社组织的运作逻辑[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3 卢忠宝;肖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探讨[J];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4 陈定洋;王泽强;;从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基于当前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一事一议”制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3期

5 吕德文;;中国研究三十年[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6 杨晓龙;陆文荣;;社会管理60年:概念界定和中国经验[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年02期

7 中共乐清市委党校课题组;吴金汉;陈振宇;;乐清市农村就地城市化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8 蒋辉;;农民增收、减负与农村公共品供给[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年01期

9 李宁;辛毅;;农村税费改革引发问题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9年03期

10 齐美胜;;建国三十年妇女解放运动评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先红;;乡村治理转型与基层信访治理困境[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彭涛;魏建;;村民自治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基于异质性共同代理模型的分析[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赵帅;魏建;;村民自治的挑战:空心化、村干部激励不足与自治行政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彭涛;魏建;;村民自治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共同代理模型的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高华峰;;论民族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与新农村建设[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赵晓峰;;论“一事一议”政策的合理性及推进策略——基于政策实践悖论的反思[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7 陆文荣;;社会管理:作为实践和概念[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徐银华;陈霄;;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格局的变化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瑞芬;;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准公共品投入[A];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会;欧阳静;;“闪婚闪离”:打工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婚姻变革——基于多省农村调研的讨论[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新疆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4 韩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宋丽娜;人情的社会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何绍辉;贫困、权力与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吴帅;分权、制约与协调:我国纵向府际权力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静;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观与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建设[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方彦;“户代表会议”制度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茜;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蔡景光;农村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5 孙增翠;税费改革后中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对策[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志锋;论宗族对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朱敏杰;再访岳村:岳村政治后十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斌;国家目标与林农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娜;“脆国家”与“碎社会”:我国难点村的治理困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芬;社会政策的实践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周飞舟;谁为农村教育买单?——税费改革和“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马俊勇;乡镇财政“空转”的手段及对策[J];财税与会计;2002年04期

4 郭忠华;吉登斯的权力观[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于建嵘;;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J];东南学术;2008年03期

6 李昌平;取消农业税将引发一系列深刻变革[J];读书;2004年06期

7 贺雪峰;;私人生活与乡村治理研究[J];读书;2006年11期

8 程同顺;村民自治中的乡村关系及其出路[J];调研世界;2001年07期

9 赵晓峰;;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的生存逻辑与运作逻辑[J];调研世界;2008年03期

10 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竞选——以广东L镇调查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吕德文;治理钉子户[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欧阳静;策略主义与维控型政权[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伊川;洪磊;;“大调解”行动与“大调解”机制——以成都市大邑县为观察样本[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解亮晶;韩弘力;;促进社会和谐中大调解机制的改革和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0年15期

3 杨海坤;章志远;;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诉讼法修改[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卜建业,沈超;诉讼程序定纷止争功能的历史分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王海琴;谭欣;马建威;李貌;童俊;于嘉川;代万旭;;找寻法律本身——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医疗纠纷案件调查报告[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周颖;李文俊;;司法视野中的政法委[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7 江志辉;;构建“三位一体”调解机制 以大调解促进大和谐——从化市人民法院荣获“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J];中国审判;2007年10期

8 王超;;刑事上诉程序的纠纷解决功能——以三审终审制为背景[J];政治与法律;2008年02期

9 汪拥政;吴志刚;;构建家事纠纷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J];齐鲁学刊;2008年05期

10 王文军;黄洵;;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现状与反思——基于对刑事附带民事程序的实证调查[J];法学;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然;;小额经济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以Cox比例风险模型为依据[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2 姜方炳;;传承与超越:现代乡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建构[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单良;;创新大服务管理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4 曹春风;;律师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路径[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6 秦卫东;任海新;;试论检察调解机制及构建[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项冶萍;罗长青;费文婷;高俊;;美国ADR对完善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9 李桂荣;周芳红;;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青海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峰 杨怀荣 夏智勇;建大调解机制 共享和谐三明[N];三明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杨树明;通过立法完善大调解机制[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法院 桂广涛;澳大利亚调解机制简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诉前调解机制的构想[N];江苏法制报;2007年

5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整合社会资源 创新调解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强化审前程序为基础构建多元化调解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刘盈蓉 通讯员 杨元平;我市专项维稳活动效果明显[N];湘潭日报;2008年

8 临沂市河东区人民法院院长 李培前;准确把握结合点 科学运用调与判[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常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N];人民政协报;2005年

10 周桂颜;佛山南海四项调解机制促和谐[N];人民法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磊明;乡村社会巨变中的纠纷调解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3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友华;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7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郭云忠;刑事诉讼谦抑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宋明;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贺荣;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小平;群体性纠纷调解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朱姝;论司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婉芬;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黎,

本文编号:1836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836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a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