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中国传统司法思维模式的文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4 04:47

  本文选题:司法 + 思维模式 ; 参考:《政法论丛》2012年03期


【摘要】:中国古代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为追求实质正义——无讼与和谐,往往会舍法而取情理,依情理进行审判。这种法律思维模式与西方的严格形式主义相对,被称为实质性思维模式,它是中国古代审判文化的一个特质。其产生的文化根源是中国人对和谐、无讼理想社会的追求及越过事物的形式追求实质内容的思维模式,以实质性思维处理案件亦可达至息讼止争的社会目的,但这种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国人法治观念的淡漠,同时阻碍了中国法治社会的建立。然而,无论如何它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无法抛弃的,只能期待我们现代人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rial, judges in ancient China, in pursuit of substantive justice-no litigation and harmony, often give up the law and take reason and judge according to reason. This mode of legal thinking, in contrast to the strict formalism in the West, is called the substantive mode of thinking, which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ancient Chinese judicial culture. Its cultural origin is the Chinese people's pursuit of harmonious, non-litigation ideal society and the pursuit of substance beyond the form of things, and handling cases with substantive thinking can also achieve the social purpose of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no dispute. However, this mode of thinking also causes the indifference of the Chines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and hind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ety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However, however, as a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it can not be abandoned. We can only expect us to transform it creatively.
【作者单位】: 汕头大学法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一般项目《民初民事诉讼的现代转型》(GD10CFX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汕头大学2011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民初法官审判方式的变革》(STF11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6;D9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崔凤娟;张殿军;;律师庭审辩护词的概念意义研究——以美国辛普森案为例[J];法治研究;2007年05期

2 胡旭晟;;试论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特质[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01期

3 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03期

4 季卫东;法律解释的真谛(上)——探索实用法学的第三道路[J];中外法学;1998年06期

5 徐忠明;;清代中国司法裁判的形式化与实质化——以《病榻梦痕录》所载案件为中心的考察[J];政法论坛;2007年02期

6 孙笑侠;中国传统法官的实质性思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庆纪;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宗教观的价值取向[J];蒲松龄研究;2001年02期

2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5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6 李相森;;包公断案中的个性因素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8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9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10 张群;;中国古代法上的“义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玉苗;;大学章程法律性质考察[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杨光;傅文魁;;刑事和解与公诉权[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桂万先;;近代中国审检关系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王国龙;;由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6 岑惠;;清代媒婆制与现代婚姻中介的制度比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朱富强;;协调和监督两类功能的角色变化与法律的未来发展——兼论法律的本质功能及其现实异化[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特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小勇;;道德化的行政及其现代影响[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冯素娟;服装平面广告图形的同构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郭露璐;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t,

本文编号:1841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841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6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