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社会工作概念的缺位及其补足
本文选题:司法社会工作 + 概念 ; 参考:《法学论坛》2012年02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司法社会工作相当活跃,不仅在青少年、禁毒和社区矫正这三个主要分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践成果,而且也厘清了各分支学科的概念和边界。但是,作为总和概念的司法社会工作称谓,却仍然是混沌不清的。这种分支概念清晰与总和概念混沌并存的状态,反映了司法社会工作在不同实践领域的分立状态。理论上的滞后尤其是概念的缺失是需要尽快弥补的。为此,在梳理和对比国内外司法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价值取向和工作理念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归纳性定义:司法社会工作是一个由特定价值理念与实践逻辑所决定的复合系统,社会工作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与司法机构在其中相互依托,面向罪错者、受害人以及相关利益人中的受助者,通过充分发展其全部潜能而推动社会变革、改善人际关系和促进问题解决。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judicial and social work is very active, not only in the youth, drug control and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the three main branches of the three major areas of practice, but also clarify the concept and boundaries of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discipline. However, as the concept of summation, the title of judicial social work is still confused. This kind of state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branch is clear and the concept of sum is chaotic reflects the state of separation of judicial social work in different practical fields. The theoretical lag, especially the lack of concepts, needs to be remedi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and contrasting the practical log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work idea of judicial social work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generative definition: judicial social work is a complex system determined by specific values and practical logic, in which social work institutions and their practitioners and judicial institutions depend on each other and face the wrongdoers. Victims and recipients of stakeholders promote social change, impro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romote problem-solving by developing their full potential.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D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范燕宁;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和适用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11期
2 马良;;青少年社区矫治的本土模式和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陈和华;叶利芳;;国外社区矫正的经验和问题[J];犯罪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国,肖建光;审判委员会制度考——兼论取消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现实基础[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付永雄,黎蜀宁,宋宗宇;我国民事上诉制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程宗璋;关于我国公开审判原则的评析与改革[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4 王福华;民事审判公开制度的双重含义[J];当代法学;1999年02期
5 韩红俊;民事公开审判[J];当代法学;2002年07期
6 汪世荣;司法解释批复四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廖永安,叶久根;民事诉讼认证制度中若干问题之再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齐树洁;;执行程序的局部修正与整体改革——兼论司法改革的整体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胡夏冰;我国司法改革的现实思考与理论检视[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卢椰枫;论法院调解的非讼化——司法ADR导入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之思考[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葛洪义;;司法活动的性质与法治——司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郅玉玲;周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的初步研究——杭州市的实践[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蔡从燕;罗曙光;;民事司法改革与股份有限公司中小股东诉讼[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长林;民事诉讼程序公正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黄娟;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法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3 吴杰;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基础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4 闫庆霞;法院调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郭美松;人事诉讼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石先钰;法官道德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章恒筑;要件事实原论[D];四川大学;2006年
8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9 王维;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周成泓;论民事诉讼证人证言的调查[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莲;略论民诉中的举证与查证[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王春;当事人收集证据权利的程序保障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陈爱武;人事诉讼程序初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栗明;缺席审判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邵希斌;试论中国审判制度改革[D];郑州大学;2003年
6 王秋霞;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7 许鹏;司法改革——司法公正的必由之路[D];安徽大学;2003年
8 孔祥宪;民事审级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9 胡卫萍;WTO框架下的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唐晓晖;论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D];四川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邓锁;;制度学习与医疗社会工作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吴宗宪;关于社区矫正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司法;2004年07期
3 张曙;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一个小组工作案例的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费梅苹;“融和型”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刘强;社会稳定与刑罚改革的人权刑法观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刘华丽;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再探讨[J];社会;2004年12期
7 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年12期
8 刘继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J];中国医院管理;2006年03期
9 范燕宁;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和适用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超;;建立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2 韩雪松;;刑事诉讼证明概念的重塑[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3 王成海;;浅析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及其法律定位[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18期
4 王智;;浅析电子证据证明力的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年09期
5 苏舒;;电子证据属性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苗建涛;柴玉梅;;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8期
7 黄荣昌;;视听资料概念辨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林国华;李传轩;;行政公益诉讼简论[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年09期
9 李传轩;林国华;;行政公益诉讼简论[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年10期
10 赵旭东;;纠纷解决含义的深层分析[J];河北法学;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王友明;对刑事证据概念的反思[N];人民法院报;2002年
2 刘长春;刑诉法证据概念质疑[N];检察日报;2000年
3 刘弘耀;“刑事侵权确认”概念之界定[N];检察日报;2000年
4 亓荣霞;再审程序若干概念的反思与定位[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姜伟 何家弘 卞建林;举证责任的承担[N];检察日报;2001年
6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周士敏;简论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下)[N];检察日报;2000年
7 种松志(周口市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指导侦查服务公诉[N];法制日报;2002年
8 陈国庆;英美法中证据标准[N];检察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宗鸣;行政公益诉讼初探[D];苏州大学;2004年
2 韩伟锋;我国民事恶意诉讼概念及规制之探究[D];北京大学;2008年
3 吕忻;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雄才;社区矫正简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周如红;刑事搜查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石祥平;执行豁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刘孟田;补充侦查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夏青文;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费超;死刑复核程序新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郭儒远;刑事证据概念之重新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88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888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