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理性:中国审判模式的可能向度
本文选题:审判模式 + 当事人主义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作为一项制度,职权主义审判模式与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一样,均有其固有的文化基础;故此,与职权主义彻底决裂的改革思路和纯粹的当事人主义模式一样,都难免将司法陷于文化悖论之境。因此,在未来的司法改革中,应该跳出持其一端的理论窠臼,正视并回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兼采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之所长,同时挖掘并吸纳中国传统审判方式之合理内核,力促衡平主义审判模式之长成。
[Abstract]:As a system, the trial mode of authority doctrine has its own cultural foundation as well as the trial mode of litigant doctrine; therefore, it is the same as the mode of reform and the mode of pure party doctrine which breaks completely apart from the doctrine of authority. It is inevitable that justice is caught in a cultural paradox.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judicial reform, we should jump out of the theoretical pattern at one end, face up to and respond to the diversity of social needs, and take advantage of both authoritarianism and clientalism. At the same time excavate and absorb the reasonabl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rial mod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air trial mod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09QZD062)
【分类号】:D9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松有;;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基本思路[J];法学研究;2007年04期
2 舒国滢;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J];政法论坛;1999年03期
3 孙笑侠;郭春镇;;法律父爱主义在中国的适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波,王彦山;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韩光;从“夫妻看黄碟”案看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规则[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汪传才,凌艳传;论缔约过程中的告知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姚正祥;论取保候审制度的终结──兼谈保释制度在我国的建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万毅;;侦查讯问程序的批判性重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奚玮,张韬;试论民事证明责任的法律性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奚玮,何艳芳;“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改革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李佑标;论行政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程宗璋;当代东方人“厌诉”质疑[J];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10 陆舫;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再审诉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希尧;;海事私法统一解释问题研究[A];2007年海商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申君贵;伍光红;;困境与出路:关于侦查阶段律师权利的考察与反思[A];中美“律师辩护职能与司法公正”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冬;生育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马国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纠纷解决机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吴宏耀;诉讼认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蔡长林;民事诉讼程序公正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蔡文斌;行政诉讼先行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王进喜;刑事证人证言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熊菁华;论行政不作为的救济[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许兰亭;刑事一审程序实务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黎;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曾于生;论律师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D];湘潭大学;2001年
3 翟东堂;论民事证据证明力[D];河南大学;2001年
4 毕雁英;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张冬梅;中国司法独立的制度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烨;关于拖延仲裁程序的法律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7 伍贤华;审判委员会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8 王湘程;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9 马青波;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分析[D];湘潭大学;2001年
10 胡洵贤;论我国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的释明:法理、规则与判例——以日本民事诉讼为中心的考察[J];比较法研究;2004年06期
2 罗飞云;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处分原则的完善[J];当代法学;2002年12期
3 江伟;刘荣军;;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兼论民事诉讼模式[J];法学家;1999年03期
4 宋炉安;评我国行政诉讼结构[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5 季金华,金成富;自治与权威: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价值机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6 汪汉斌;权力与权利的配置:民事诉讼模式的新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张卫平;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J];法学研究;1996年06期
8 黄松有;事实认定权: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法学研究;2003年04期
9 张建伟;认识相对主义与诉讼的竞技化[J];法学研究;2004年04期
10 刘学在;辩论主义的根据[J];法学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敏;;远程网络审判:进步是一种需要——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宇冠[J];中国审判;2010年11期
2 杨烁;;浅论我国民事诉讼自认规则的完善途径[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年06期
3 李辉;;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罗力彦;;论刑事审判的直接言词原则[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2 陈卓伦;赵飞;;律师主导民事诉讼,推动建设和谐社会[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鄢华香;;加强法律援助 促进刑事司法公正[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陈泉生;林哲森;;论我国环境资源审判机构的设立[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毛牧然;周实;牟瑞瑾;张尤佳;;论辽宁省版权民事审判工作的现状、不足与对策[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学德 李赈;潜山“1313审判模式”独具匠心[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陈国华 洪艳;创新审判模式 坚持能动司法[N];黄山日报;2010年
3 记者 朱云峰 通讯员 王玉刚;延安:全面推行一线审判模式[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朱志俊;法国审判模式之借鉴探索[N];江苏法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周崇华;创新审判模式 实现判管结合[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占军 实习生 胡炳旭;创新审判模式 增强人民性[N];开封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白永林;榆林中院推行“一线审判模式”[N];榆林日报;2011年
8 课题组成员 谭玲 谢文练 杨慧怡 陈吉生 陈志坚 喻静 王红英 秦旺;创新审判模式 促进家庭和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张伟杰;以法官为核心构建审判模式[N];工人日报;2002年
10 宗 边;海淀推出“一四二”审判模式[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强;书证若干问题探讨[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莹;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判模式[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吕斌;以兰州市第一例侵犯商业秘密案为例论知识产权立体审判模式[D];兰州大学;2011年
3 陈先胜;民事诉讼中的缺席审判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吴琳;民事诉讼改革:从模式选择到程序完善[D];湘潭大学;2002年
5 纪勇健;论缺席审判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孙国进;刑事当庭宣判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栗明;缺席审判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8 张永伟;论行政审判方式改革[D];北京大学;1998年
9 崔全龙;案卷笔录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刘颖;我国行政诉讼模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58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05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