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下检察机关的证明标准
[Abstract]:The revised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in March 2012 provides for the scope and manner of exclusionary rules for unlawful evidence, but the standard of proof by the prosecution authorities when the court applies the rule of exclusion of illegal evidence is not clear.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is guided by the "true and sufficient" standards established by the two high and third ministries in their 2010 provisions on the exclusion of illegal evidence in criminal cases. Whether all exclusions of illegal evidence should apply this criterion is debatable. The analysis of the proof standard of exclusionary rule of illegal evidence should take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and the clarification of epistemology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When proving the legality of evidence, the procuratorial organ of our country should apply "true" to the evidence of illegal words. The proof standard of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can be applied to illegal physical evidenc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5.2;D92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光中,陈海光,魏晓娜;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兼与误区论、法律真实论、相对真实论商榷[J];中国法学;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王圣扬;孙世岗;;西方诉讼证明标准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9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10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孔璋;;一体与独立之争论及检察一体制论证[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单民;上官春光;;和谐语境下的职务犯罪侦查公开问题[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张红梅;;试论死刑复核的法律监督[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李波;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陈小虎;行动中的预防性法律:美国刑事诉讼中的审前服务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周绪峰;侦查人员程序性违法的举证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兼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J];中国法学;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乐;冯卫国;;比较法视野下西方国家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证明标准考察——以完善我国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证明标准为视角[J];唐都学刊;2011年02期
2 杨宇冠;;死刑案件证明研究[J];人民检察;2010年10期
3 卞建林;李晶;;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的规范——基于预防和排除的双重视角[J];政治与法律;2011年06期
4 詹安乐;;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思考[J];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薛向楠;;对我国排除非法证据规定的几点思考[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李建玲;;检察机关行使逮捕权、公诉权的证据要求[J];政法论丛;2007年06期
7 杨宇冠;杨恪;;《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实施后续问题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1年06期
8 陈莹莹;;审前程序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行政与法;2011年05期
9 张元鹏;刘文峰;马可;;论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对刑事案件发回重审的影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何强;吕小涛;;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论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祖祥;鄢志祥;;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初探[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2 张红梅;;社会转型期检察机关的功能——兼论中国检察机关检察权的配置[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赵杉;赵艳;;检察机关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机制的构建[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4 傅文魁;;检察机关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建设[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于晓晴;袁春鹃;;“案件汇报与问答”岗位练兵模式之构建——以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的岗位练兵为视角[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许海峰;殷健;贾瑞生;钟达先;吕丹;;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张朝霞;王志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政策改进[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沈雪中;糜方强;楼丽;赵宝琦;;试论检察机关捕诉机制改革[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步洪;;检察机关督促民事起诉研究——检察职能基于法律平等保护原则介入社会管理的公法制度设计[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孙应征;刘国媛;;论我国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职能的拓展与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永忠邋左宁;证明标准、起诉与不起诉标准的逻辑解读[N];检察日报;2008年
2 姜伟 何家弘 卞建林;证明标准的若干问题[N];检察日报;2001年
3 刘照平;对民事案件证明标准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3年
4 何志刚 丁艳 本报记者 胡新平;全市检察机关集中批捕起诉一批“两抢一盗”案件[N];抚州日报;2006年
5 刘灿忠;全省检察机关强基固本抓基层[N];贵州日报;2007年
6 石顺荣 龙清容;全州检察机关着力提高执法公信力[N];甘孜日报(汉文);2006年
7 沈静芳;我区检察机关加强和改进五项工作[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8 刘海森;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N];闽南日报;2006年
9 黄润平;农五师检察机关深化教育促转变[N];兵团日报(汉);2008年
10 记者 刘邦德 通讯员 施坚轩;71名社会人士成为新一任检察机关监督员[N];东方城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波;职务犯罪预防体系信息共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圣坤;预防职务犯罪制度失灵的法理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3 李辰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任文松;法律监督权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谢佳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昌强;检察委员会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8 吴建雄;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虞浔;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10 余捷;职务犯罪侦查模式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健;冷暴力犯罪的证明标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胡洋;论非法证据排除中的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朱凤达;证明标准与诉讼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赵慧;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完善[D];山东大学;2006年
5 陈利;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6 任素贤;从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确立及司法兑现[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7 尚粉红;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重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8 尹红;论我国提起公诉证明标准的要求[D];湘潭大学;2003年
9 朱格林;试析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D];四川大学;2004年
10 冯新;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问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87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287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