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宪政视野下的陪审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6 12:40
【摘要】:陪审制度在西方的发展根基相当深厚,,对我国来说,它是纯粹的舶来品,引入我国未逾百年,但陪审制度蕴含的民主、正义、自由等内容却是我国宪政建设与司法改革一贯秉寻的宗旨。与西方的参审、陪审团模式不同,我国采用的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它在保障民主人权、司法正义、权利制约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它还是一架沟通国家与民意的桥梁。当然,该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仍然遇到了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拟从宪政的视域,阐述陪审制度的起源及其内含的宪政价值。本文共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提出写作本篇论文的原因,第七部分结语是对陪审制度的未来进行展望,正文部分主要论述: 第一章,介绍陪审制度的概念和起源。首先对陪审制度的有关概念给出系统、严密的定义,避免论文因概念指代混淆造成语言歧义。接着,分析陪审制度的特征;最后,从古希腊古代陪审制度、信息调查制度、多源论三种观点探究陪审制度的起源。 第二章,陪审制度的宪政价值:基于美、法为代表的两大陪审模式的分析。通过对美国陪审团制度与法国参审制的分析,吸取西方两大经典陪审模式的精华,从而追溯陪审制度的宪政价值。笔者旨在通过对政治民主、司法公正、权力制约等价值的深入探索,总结出我国值得借鉴学习之处。 第三章,介绍中国陪审制度的宪政历程和社会价值。细述中国陪审制度从萌芽到确立、复兴发展三个阶段的历史剪影,窥见中国选择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宪政法律及历史背景,从而揭示中国陪审制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第四章,以笔者亲身实践为依托,阐述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现状和缺陷。在立足我国现实的基础上,分别从民主层面、权力制约层面、司法公正层面着手,引用真实范例、最新数据进行论证。 第五章,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宪政完善,打破陪审制度传统研究模式,不再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细节内容进行重构、设计或武断废弃,而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在宪政的视野下,提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几点诚恳建议。 本文意在通过对各国陪审制度的历史进程、陪审模式、陪审的宪政理念、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现状问题的梳理中,从宪政思维方式入手寻求我国陪审制度的出路,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jury system in the West is very deep, for our country, it is a pure import, the introduction of our country has not been more than 100 years, but the jury system contains democracy, justice, Freedom and other contents are the tenet of co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nd judicial reform in our country. Different from the trial and jury models in the West, our country adopts a people's ju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afeguarding democratic human rights, judicial justice, rights restriction, and so on. It is also a bridge between the state and public opinion. Of course, the system still meets many unavoidable problem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The author intends to expound the origin of the jury system and its constitutional val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itutionalism.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reasons for writing this paper. The seven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future of the jury system, the main body of the discussion: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origin of jury system. Firstly, this paper gives a systematic and strict definition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jury system to avoid language ambiguity caused by conceptual confusion. 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ury system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origin of jury system is explored from three viewpoints: ancient Greek jury system, information investigation system and multi-source 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of jury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major jury models represented by beauty and law.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merican jury system and French jury system, the essence of the western two classical jury models is drawn, and 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of the jury system can be traced back. The author aims to sum up the value of political democracy, judicial justice, power restriction and so on. 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the constitutional course and social value of Chinese jury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silhouette of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Chinese jury system from the bud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re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constitutional law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hina's choice of the people's jury system, thus revealing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value of the Chinese jury system. The fourth chapter, based on the author's own practice, expou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fect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jury system.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it starts from the democratic level, the power restriction level, the judicial justice level, quotes the real example, the newest data carries on the demonstration. The fifth chapter, the constitutional perfection of the people's jury system of our country, breaks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mode of the jury system, and no longer reconstructs, designs or arbitrarily discards the details of the people's jury system of our country, but stands at a new height. Under the vis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some sincer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people's juror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eek the outlet of the jury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e jury mode, the constitutional concept of the jury syste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eople's jury system of our country and the way of constitutional thinking. It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华;;中国陪审制度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司法;2009年08期

2 刘士国;略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及其改革[J];黄山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何爱芳;;浅议人民陪审员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4 李凝;;关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J];法律适用;2006年04期

5 马洪霞;冯燕;;试论人民陪审制度[J];才智;2010年35期

6 洪碧华;;试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1年16期

7 王明浩;;陪审制度现状纵横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3期

8 王晨霁;;我国陪审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9 伍为;;陪审制的历史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8年13期

10 李琳;;中外陪审制度的比较思考[J];网络财富;2009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志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仍需完善[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王策;邹立言;;试论审判公开与人民陪审员制度[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际民;;浅谈审判公开与人民陪审员制度[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力;宋佳;;人民监督员制度之法律化与规范化——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修订为契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5 刘飞侠;刘丽;;探析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作用[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6 王雅琴;;人民法院应对群体性纠纷的若干理性思考[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倪培兴;;中国的司法民主建设与人民监督员制度[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8 常艳;;对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问题的思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9 陈新;李雷;;董必武与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建立[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10 王胜国;;董老“人民司法”思想与新中国的司法制度[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 本报记者;陪审制度探路:既“陪”且“审”[N];四川日报;2008年

2 浙江省宁海县人民陪审员 方雷邋江西省赣县人民陪审员 邱旭东 河南省兰考县人民陪审员 薛艳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人民陪审员 姚兵 山东省五莲县人民陪审员 张玉军;人民陪审员看陪审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7年

3 杨军;民事执行程序中应引入人民陪审员制度[N];江苏法制报;2006年

4 浙江省检察院 王水明;中西方陪审制度异同[N];检察日报;2008年

5 唐彬;陪审制度改革值得赞赏[N];东莞日报;2008年

6 戴娟;我国陪审制度在立法上的完善构想[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吴学安;陪审制度改革之路该如何走?[N];工人日报;2006年

8 吴学安;陪审制度改革之路如何走[N];学习时报;2006年

9 程计山;应由人大对陪审员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N];检察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黎品玉 通讯员  骆金盛;落实陪审制度 促进司法公正[N];法治快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鹏鹏;陪审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杨安军;陪审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刘晴辉;中国陪审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吕洪民;中国陪审制度的困境与重生[D];吉林大学;2011年

5 钟莉;价值·规则·实践[D];中山大学;2008年

6 曹永军;陪审制度变革的历史成因[D];吉林大学;2007年

7 刘景辉;论司法民主[D];吉林大学;2010年

8 王浩;清末诉讼模式的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任蓉;陪审团审判机理与实效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王荔;当代中国司法民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超燕;我国陪审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若凡;浅析刑事陪审制度[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胡国栋;陪审制度价值论[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颜景霞;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樊罡;陪审制度之法理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6 刘锦寰;论刑事陪审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李洪北;论陪审制度及其改革[D];安徽大学;2003年

8 杨乐;人民陪审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王靖远;论我国的陪审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10 宋启龙;英国陪审制度的确立及其理念起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35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335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