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美国疑难宪法案件司法审查的两种模式及其补充——以“个案宪法权利”的证立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9-05-08 02:22
【摘要】:疑难宪法案件的形成有其思想和规范渊源。司法审查必须补充演绎正当的大前提,即证立"个案宪法权利"的正当性。宪法解释学模式通过回溯道德权利的理论渊源重构个案中的宪法权利以支持宪法裁判;恢复性民主商谈司法模式主张将制宪者达成宪法原则的民主过程嵌入宪法裁判之中,寄希望法官间通过协商方式达成低限度的理论共识支持未完全理论化司法协议作为裁判的结果。程序主义宪法观将司法审查的合法性置于民主理论的语境中,使司法审查的合法性问题能够在民主的语境中得到缓解。宪法解释学模式的一元论与恢复性民主商谈司法模式的多元论欲满足司法审查所承载的立法与裁判的双重责任,必须将司法审查视为原则的论坛、公共理性的典范,以弥合重新道德化解释与重新民主化商谈之间的裂痕。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difficult constitutional cases has its origin of thought and norms. Judicial review must supplement the legitimate premise, that is, to establish the legitimacy of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 of individual cases. The mode of constitutional hermeneutics reconstructs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 in the case by tracing back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moral rights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constitutional adjudication; The restorative democratic negotiation judicial model advocates that the democratic process of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reached by the constitutionalists should be embedded in the constitutional adjudication. It is hoped that judges can reach a low theoretical consensus through consultation to support the incomplete theorizing of judicial agreement as a result of adjudication. The procedural constitutional view puts the legitimacy of judicial review in the context of democratic theory, so that the legitimacy of judicial review can be alleviated in the democratic context. The monism of the model of constitutional hermeneutics and the pluralistic theory of the judicial model of restorative democracy in order to meet the dual responsibilities of legislation and adjudication carried by judicial review, judicial review must be regarded as a forum of principles and a model of public rationality. In order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e-moralization of interpretation and re-democratization negotiations.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9&ZD062)
【分类号】:D971.2;DD91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千帆;;司法审查与民主——矛盾中的共生体?[J];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君平;;罗尔斯正义论体系的三元结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4 许发民;徐光华;;罪刑法定视野下的禁止类推之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5 陈宏光;;新时期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法治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6 张平;;法的核心要素之辩——以法律实证主义为中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7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张能为;;西方哲学视野中的“和谐”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张友连;;论占有制度的法律价值——兼论《物权法》中占有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周育国;石曲;;公共理性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寿平;刘毅;;构建诚信制度与践行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单民;上官春光;;多重视角中的检察官职业伦理[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钱翠华;;知识产权民事审判权滥用的公平矫正——公正视野下法官品德对专利民事审判权的影响[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5 叶国平;;罗尔斯程序正义思想研究——以《正义论》为中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文娟;;共和主义自由与帝国的悖论[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朱富强;;两类立法原则之评述:法理的基础[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8 黄韬;;考察我国法院处理不良金融债权争议案件的政治维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朱富强;;不完全契约、法律协调失败与自我约束机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周清华;国际商事仲裁自裁管辖原则消极效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仉义品;量能课税原则视域下的《企业所得税法》[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乔淑惠;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安光;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周晓郁;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构[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赵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程序限制二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千帆;;从宪法到宪政——司法审查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8年01期

2 张千帆;;建立中国的法律规范审查制度——兼对修宪理论的一点探讨[J];战略与管理;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大元,张翔;试论宪法解释的界限[J];法学评论;2001年01期

2 周伟;各国宪法解释机关简介[J];人大研究;2004年08期

3 赵谦;司法审查中美国法院特殊身份取得原因解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张勇;;宪法解释的语境分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张伟;;现代宪法的变迁与互动模式 读《现代宪法》[J];博览群书;2007年12期

6 苗连营;中国宪法解释体制反思[J];中国法学;2002年06期

7 张尤佳;保持宪法稳定的对策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孙婷婷;对我国宪法解释体制的一次挑战[J];中国律师;2001年12期

9 徐振东;;法学方法论在宪法解释中的运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胡捷;;试论宪法解释在宪法实施中的作用[J];当代法学;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从“改革宪法”到“宪政宪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2 李升军;;如何完善我国的宪政制度[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婧娟;;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刘茂林;;村民自治权之规范求证及解题[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5 范珍;;公民私有财产权保障的宪法审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6 韩大元;;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规范分析——兼论成立国家人权委员会的可能性[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丛虎;;论对行政机关实施宪法平等权分类的审查[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云生;;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宪法学[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9 吴卫星;;论环境权的司法保障[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10 冯国发;;修宪与宪法的稳定性和时代性[A];学习宪法修正案座谈会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元;西方国家的宪法解释机制[N];学习时报;2000年

2 申欣旺;法律冲突呼唤对宪法解释的研究[N];法制日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林来梵;宪法解释学的“可能”[N];法制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李新会;宪法解释是宪法实施的重要保障[N];法制日报;2002年

5 王颖颖;解禁集体自卫权触动和平宪法[N];法制日报;2007年

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高全喜;尘世间,一颗伟大的心灵离去了[N];经济观察报;2010年

7 ;宪法学为什么要以宪法文本为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于青邋刘畅;日本参院通过《国民投票法案》[N];人民日报;2007年

9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连泰;法律与文学[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冯武勇;日本拟解禁集体自卫权[N];中国国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洪伦;论美国宪法原意主义方法论之争[D];山东大学;2012年

2 丁玮;美国宪法上的正当法律程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张红;基本权利与私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马存利;宪法平等权司法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郭朋;民营化背景下公用事业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王蕾;诠释学视域下的宪法平等规范[D];苏州大学;2007年

7 施嵩;美国宪法解释的原意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郭海清;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侯学宾;美国宪法解释中的原旨主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炳烁;司法制度的政治功能[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承良;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于广丹;美国宪法解释的创造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瑜程;宪法解释的类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威;从宪法结构看宪法的生命力[D];郑州大学;2010年

5 刘国利;论公民宪法义务体系的修正[D];吉林大学;2010年

6 邢振文;我国宪法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桑超;论我国宪法解释主体模式的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陆敏行;我国的权力宪法制约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9 尹飞飞;论惠尔的现代宪法观[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史超;论宪法的多元精神[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71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471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8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