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论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9-06-19 00:10
【摘要】:目前,保障政策执行力和保障民生民利是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两个着力点,保障公民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是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落脚点和主线。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保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和严格执法。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基本目标,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检察职能的角度来看,可以表述为"三个保障",即保障民生民利、保障政策执行力、保障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为此,渎职侵权检察工作需要实现八个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即从消极被动转向主动出击、从线索管理转向情报经营、从口供本位转向物证本位的侦查模式、从依靠强制侦查转向依靠任意侦查、从传统作业转向信息化作业、从封闭运行转向检察一体、从侦防分离转向侦防结合、从理论性培训转向实战性培训。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rotection of policy execu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the people are the two focal points of the procuratorial work of malfeasance infringe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citizens' democratic rights and personal rights is the foothold and main line of the procuratorial work of dereliction of duty infringement. The overall goal of malfeasance and tort procuratorial work is to ensure that state organs and their staff perform their duties according to law and strictly enforce the law.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procuratorial func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he basic goal of the procuratorial work of malfeasance infringement can be expressed as "three guarantees", that is, to protect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to protect the executive power of the policy, and to protect the democratic and personal rights. Therefore, the procuratorial work of malfeasance infringement needs to realize eight transformation and realiz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that is, from passive to active attack, from clue management to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rom confession standard to material evidence standard investigation mode, from relying on compulsory investigation to relying on arbitrary investigation, from traditional operation to information operation, from closed operation to procuratorial integration, from separ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prevention to combin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defense. From theoretical training to actual combat training.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检察理论研究中心;
【分类号】:D92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唐;张文;;论当前渎职侵权案件检察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曹建明;;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渎职侵权检察工作[J];人民检察;2010年21期

3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一九九一年检察工作计划要点》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1990年04期

4 王建明;;推动反贪污贿赂工作深入健康发展[J];人民检察;2006年01期

5 王渊;;渎职侵权检察:惩治与预防并重[J];人民检察;2011年04期

6 ;加强和改进渎职侵权检察工作 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J];人民检察;2009年22期

7 ;规范执法行为 推进检察改革 确保检察工作取得新的成效[J];人民检察;2005年16期

8 张雄新;;发展中解放思想 创新中破解难题[J];法制与社会;2009年33期

9 杨秀春;马晓东;;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山东人大工作;2009年11期

10 梁国栋;;查办渎职案件要大胆“亮剑”[J];中国人大;2009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祖祥;;对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思考[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许海峰;殷健;贾瑞生;钟达先;吕丹;;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张朝霞;王志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政策改进[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于晓光;成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检务公开”制度[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孙光骏;;加强检察机关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八个重大关系[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黄俊;;创新涉检信访化解机制有效推进三项重点工作[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王煜;徐华;赵刚;;对修订《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理性思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8 徐云;刘中发;;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中的若干问题[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9 余辉胜;陈凌;;关于将检务督察制度纳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若干思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10 于晓晴;袁春鹃;;“案件汇报与问答”岗位练兵模式之构建——以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的岗位练兵为视角[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不负厚望 乘势而上[N];检察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雪文;全州四检察院设反渎职侵权局[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肖俊林;河北:人大三条建议带来六大变化[N];检察日报;2010年

4 周龙;袁占亭对检察工作作出重要批示[N];白银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贾国君;克旗检察院多举措查办渎职侵权案件[N];赤峰日报;2010年

6 戴耀峰;主动与人大代表沟通联络[N];江苏法制报;2009年

7 ;强监督·保民生·促和谐[N];检察日报;2011年

8 徐建波邋周文英;多做些比生命更长久的事情[N];检察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王瑞成 记者 李郁军;考评“考”出陇原一片好风光[N];检察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梁洪;广西:四个重视推动科学发展[N];检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生;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任惠华;法治视野下的侦查效益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任文松;法律监督权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余捷;职务犯罪侦查模式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钟得志;检察侦查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潘申明;比较法视野下的民事公益诉讼[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8 吕涛;检察建议法制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阮丹生;审前程序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10 潘度文;我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角色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坤;论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对行政权的干预[D];厦门大学;2007年

2 刘强;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朱建中;论检察机关内部侦查机制监督的完善[D];苏州大学;2008年

4 李国锋;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杨洪梅;我国检察机关实行检察一体化原则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胡玉;论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7 戴敏波;我国渎职侵权犯罪侦查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U,

本文编号:2501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501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a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