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论轻伤害案在检察环节适用调解机制

发布时间:2021-01-19 19:15
  建设和谐社会,给新时期的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时,要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重作用,在严格司法、公正司法的同时,更要立足于稳定社会,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减少社会对抗,切实提高运用司法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我国检察机关对在检察环节适用调解机制即:“检调对接”工作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并采取了一定的积极措施,通过初步探索,认识到“检调对接”关注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与司法为民的思想一致;“检调对接”着力于修复因犯罪损害的社会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检调对接”对正义的理解与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主题也是一致的。在工作实践中,化解消极因素与调动积极因素相比较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调动积极因素更具有长远性、根本性和基础性。“检调对接”机制已成为检察工作服务和谐、建设和谐、保障和谐的重要司法手段。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轻伤害案件的基本范畴
    (一) 轻伤害案件的概念与特征
        1、轻伤害案件的概念
        2、轻伤害案件的特征
    (二) 轻伤害案件的处理原则
        1、刑事政策之考量
        2、轻伤害案件的处理原则综述
二、在轻伤害案件中适用“检调对接”综述
    (一) “检调对接”的基本范畴
        1、“检调对接”的概念
        2、“检调对接”的特征
    (二) “检调对接”的现实意义
        1、提高诉讼效率
        2、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3、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
        4、开辟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途径
        5、有利于加害人回归社会
三、在轻伤害案件中适用“检调对接”机制的依据
    (一) 适用“检调对接”的主体依据
        1、现代社会的主体性
        2、刑事司法的主体性特征
    (二) “检调对接”的权利来源于被害人的委托
        1、从犯罪原因角度考察
        2、从矛盾运动论角度考察
        3、从系统方法论角度考察
        4、从法治理念角度考察
        5、从和谐社会角度考察
    (三) “检调对接”的适用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需要
        1、从“检调对接”的性质上看
        2、从“检调对接”的程序上看
四、“检调对接”机制与其他恢复性司法措施的关系
    (一) 恢复性司法概述
        1、恢复性司法的概念与目的
        2、恢复性司法的新发展
    (二) “检调对接”机制与其他措施的关系
        1、“检调对接”与“公调对接”和“诉调对接”
        2、“检调对接”与“辩诉交易”
        3、“检调对接”与“人民调解”
        4、“检调对接”与“私了”现象
五、轻伤害案件中“检调对接”的适用条件与流程
    (一) “检调对接”适用的条件
        1、加害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小
        2、被害人不愿用刑罚方式惩罚加害人
        3、社会的接受程度
    (二) 适用“检调对接”的流程
        1、明确“检调对接”适用范围
        2、严格考察各方意思表示
        3、落实具体操作程序
    (三) 轻伤害案件“检调对接”的个案适用
        1、相互伤害
        2、偶然伤害
        3、亲属伤害
        4、案情不清
六、有关在检察环节引入调解的合法性问题
    (一) 缺乏统一的立法性规定,造成实践中法律适用上的不平等,与刑法平等原则相冲突
    (二) 缺乏相应的告知制度,致使当事人不了解“检调对接”中的权利与义务
    (三) 国家公权力的不正当行使,导致调解的不公正
    (四) “检调对接”调解方式单一,缺乏统一的赔偿标准
    (五) 调解协议不及时履行将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
    (六) 调解程序缺乏法律监督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刑事和解的恢复性司法之维[J]. 卓广平,刘思培.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2]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 陈瑞华.  中国法学. 2006(05)
[3]刑事和解初探[J]. 陈光中,葛琳.  中国法学. 2006(05)
[4]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事和解——“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J]. 黄京平,甄贞,刘凤岭.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6(05)
[5]人身危险性研究的历史脉络[J]. 刘朝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6]现代刑事司法和解精神的基础[J]. 孙万怀,黄敏.  法学. 2006(04)
[7]刑事诉讼目的双重论之反思与重构[J]. 郝银钟.  法学. 2005(08)
[8]刑事司法制度的人性化设计——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J]. 孙维萍.  政治与法律. 2005(04)
[9]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J]. 宋英辉,许身健.  现代法学. 2004(03)
[10]刑事和解制度论纲[J]. 马静华.  政治与法律. 2003(04)



本文编号:2987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987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9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