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浅谈公证涉诉模式

发布时间:2021-02-16 19:42
  公证制度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近年来,一系列公证可诉性问题,在法学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基本上形成了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两种观点。2005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成为公证行业最为欢欣鼓舞的大事。但《公证法》并没有解决目前公证行业面临的所有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公证诉讼模式问题。《公证法》第四十三条试图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之间的民事诉讼来替代解决对公证行为合法性的审查,公证行为本身似乎成为了不具可诉性的行为。立法的不足加剧了公证理论界对于公证行为诉讼模式的争论,因此司法实践中的“各自为战”局面也将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下去,这也使公证行为可诉性的理论探讨更具有了现实意义,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本文对于公证行为诉讼模式的理论探讨,从公证机构、公证行为及公证赔偿的性质等问题入手,结合公证行为的法律效力及对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等实质性决定因素,比较两种诉讼模式的不同特点,对已有观点提出不同个人见解,从而得出结论:当前适应我国国情的公证行为诉讼模式,应该是以民事诉讼为主体,个别欠发达地区实行行政诉讼的结...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公证制度及现行的公证行为诉讼模式
    1.1 公证制度的历史沿革
        1.1.1 罗马时期
        1.1.2 中世纪
    1.2 我国公证制度发展历程
    1.3 关于公证机构、公证行为、公证效力的定性问题
        1.3.1 公证机构的定性
        1.3.2 公证行为的定性
        1.3.3 公证效力的定性
    1.4 目前学术界关于公证行为诉讼模式的主要观点
        1.4.1 采用民事诉讼模式的观点依据
        1.4.2 采用行政诉讼模式的观点依据
    1.5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同公证行为诉讼模式
        1.5.1 适用民事诉讼模式的审判实践
        1.5.2 适用行政诉讼模式的审判实践
2 公证行为诉讼模式的确定原则及决定因素
    2.1 诉讼模式所应遵循的确定原则
    2.2 公证行为诉讼模式的决定因素
        2.2.1 公证机构、公证行为的性质及公证赔偿责任
        2.2.2 公证的效力及公证行为的性质
        2.2.3 两种诉讼模式对公证机构、当事人、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的不同要求和影响
3 与《公证法》相适应的公证行为诉讼模式的构想
    3.1 证明性公证行为适用民事诉讼模式
        3.1.1 证明性公证行为的范围和特征
        3.1.2 引入民事诉讼第三人的概念完善证明性公证行为的民事诉讼模式
    3.2 对于非证明性公证行为适用何种诉讼模式之辨
        3.2.1 非证明性公证行为的范围和特征
        3.2.2 非证明性公证行为也适宜采用民事诉讼模式
    3.3 当前适应我国国情的公证行为诉讼模式,应该是以民事诉讼为主,个别欠发达地区实行行政诉讼的模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证赔偿责任中的过错与认定[J]. 刘锦泉,覃春.  中国公证. 2008(01)
[2]公证赔偿责任探析[J]. 林志芳.  中国公证. 2007(12)
[3]公证员的法律责任[J]. 范国祥.  中国公证. 2007(08)
[4]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是否还有可诉性[J]. 魏西霞,郑琳.  中国公证. 2007(05)
[5]如何完善我国公证法律责任制度[J]. 白世宏.  中国公证. 2007(04)
[6]如何发挥公证协会在当事人权利救济机制中的作用[J]. 李国岭.  中国公证. 2006(12)
[7]现代公证制度对公证权的定位[J]. 王京.  中国公证. 2006(11)
[8]关于公证涉诉问题的思考[J]. 陈平.  中国公证. 2006(09)
[9]公证机构的民事赔偿责任[J]. 白世宏.  中国公证. 2006(08)
[10]公证文书的效力[J]. 薛凡.  中国公证. 2006(08)



本文编号:3036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036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e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