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证研究 ——基于广安模式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1-05-07 21:39
根据立法理论,立法必须立足于社会客观实际,既不允许立法上的唯意志论,也要消除立法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一项立法能否出台,还需考察相关的法制条件、政策条件、经济条件、理论条件等成熟与否。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光权认为:“立法有时候会比较超前,但通常立法是滞后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经过七年时间在全国各级试点院的探索,对于有效防止和及时纠正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规范执法,提高办案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对于这些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很好的做法需要及时总结并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引导全国统一实践,使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操作上更为规范和科学。与此同时,经过七年的试点深化和宣传,人民群众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价值产生很大的认同感,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的思想条件已经具备。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在探索中遇到的障碍或瓶颈也非最高人民检察院自身能解决的,必须依靠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立法,才能将人民监督员制度向前大大推进一步,这正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的迫切性所在。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人民监督员制度概述
1.1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2 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质疑
1.3 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民陪审员制度
1.4 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大监督
1.5 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5.1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依据
1.5.2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依据
2. "广安模式"的建立与成效
2.1 广安模式"的建立
2.2 广安模式的主要特点和成效
2.2.1 制定规则的主体外部化
2.2.2 人民监督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
2.2.3 人民监督员给力监督
2.2.4 监督实效得到增强
3. "广安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民监督员选任范围仍需进一步扩大
3.2 监督范围不尽合理
3.3 监督程序还需进一步完善
3.4 其他方面的问题
3.4.1 培训问题
3.4.2 经费问题
3.4.3 人民监督员在安全保障方面存在顾虑
4. 对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思考
4.1 坚持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外部性
4.2 进一步增强监督的独立性
4.3 正确处理监督效力问题
4.4 适度拓展监督的范围
4.5 强化立法的渐进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广安模式[J]. 徐昕. 当代法学. 2009(06)
[2]人民监督员监督意见对检察机关的约束力[J]. 韩光.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4)
[3]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实践[J]. 夏黎阳.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8(02)
[4]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要在“强化八性”上下功夫[J]. 郭彦.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8(02)
[5]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与有效性质疑[J]. 周安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6]关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几个问题探讨[J]. 龙宗智. 人民检察. 2005(08)
[7]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思考[J]. 李卫东. 人民检察. 2005(04)
[8]人民监督员:理念与制度的深化和发展[J]. 左卫民,吴卫军. 人民检察. 2005(02)
[9]关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从人民监督员的视角分析[J]. 张浪. 中国司法. 2004(12)
[10]人民监督员制度与检察体制改革[J]. 李彦军. 人民检察. 2004(08)
本文编号:3174099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人民监督员制度概述
1.1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2 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质疑
1.3 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民陪审员制度
1.4 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大监督
1.5 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5.1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依据
1.5.2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依据
2. "广安模式"的建立与成效
2.1 广安模式"的建立
2.2 广安模式的主要特点和成效
2.2.1 制定规则的主体外部化
2.2.2 人民监督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
2.2.3 人民监督员给力监督
2.2.4 监督实效得到增强
3. "广安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民监督员选任范围仍需进一步扩大
3.2 监督范围不尽合理
3.3 监督程序还需进一步完善
3.4 其他方面的问题
3.4.1 培训问题
3.4.2 经费问题
3.4.3 人民监督员在安全保障方面存在顾虑
4. 对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思考
4.1 坚持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外部性
4.2 进一步增强监督的独立性
4.3 正确处理监督效力问题
4.4 适度拓展监督的范围
4.5 强化立法的渐进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广安模式[J]. 徐昕. 当代法学. 2009(06)
[2]人民监督员监督意见对检察机关的约束力[J]. 韩光.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4)
[3]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实践[J]. 夏黎阳.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8(02)
[4]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要在“强化八性”上下功夫[J]. 郭彦.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8(02)
[5]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与有效性质疑[J]. 周安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6]关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几个问题探讨[J]. 龙宗智. 人民检察. 2005(08)
[7]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思考[J]. 李卫东. 人民检察. 2005(04)
[8]人民监督员:理念与制度的深化和发展[J]. 左卫民,吴卫军. 人民检察. 2005(02)
[9]关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从人民监督员的视角分析[J]. 张浪. 中国司法. 2004(12)
[10]人民监督员制度与检察体制改革[J]. 李彦军. 人民检察. 2004(08)
本文编号:3174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17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