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裁判员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07:17
本文关键词:日本裁判员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9年5月21日,经过5年的实施缓冲期后,日本开始实行酝酿已久的“裁判员制度”。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以期解决因“精密司法”导致庭审程序空流于形式的空洞化问题,亦可以让普通的日本国民参与到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中,这样便可将一般国民健全的社会常识融于司法实践之中,并由此增加国民对司法判决的理解与信任。秉承着这样的理念,,《裁判员法》对裁判员制度的适用范围、裁判员的任职资格、裁判员的选任程序、裁判员制度下的法庭审理程序以及裁判员的保护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加之一系列人事、财政和配套制度的准备,这些都为裁判员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条件。虽然裁判员制度为日本刑事司法的良性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其本身仍有在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探讨,裁判员制度适用案件的范围是否过小、任职资格的限定是否得当、选任程序工作是否过于繁重、参与审前整理程序的法官与参与法庭审理的法官是否应当分离、审前整理程序的长期化倾向、是否应当赋予被告选择适用裁判员制度的权利。这些问题都对裁判员制度能否最大限度的实现其价值有着重大影响,而且,若忽视这些问题,很可能会使得裁判员制度走上一条如同日本战前陪审制一样的老路。 相比于邻邦日本,我国关于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操作仅有两个相当原则的规定作为依据,而且这一制度的法律地位并未明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日本的裁判员制度,借鉴其有利于解决我国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问题的制度设计,从而为进一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框架和具体的法律规范提供素材和资料。本文旨在对日本裁判员制度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设想,以期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做出一定贡献。 文章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日本陪审制度的历史沿革,主要介绍了日本战前陪审制度和日本第三次司法改革时引入裁判员制度的背景以及各界为《裁判员法》的制定所做的工作。第二、三、四章主要依照《裁判员法》的立法体例对裁判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专家意见进行介绍,并就裁判员制度下的一些规则设计进行评析。第二章主要对裁判员制度的基本构造和裁判员的选任进行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裁判员制度下的法庭审理程序进行了介绍;第四章的内容则主要是对裁判员的保护措施和罚则的介绍。第五章是笔者在对日本裁判员制度进行了系统介绍的基础上,借鉴日本裁判员制度在规则设计上的创新点,就制定《人民陪审员法》以及人民陪审员制度内各规则的完善方面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设性设想。
【关键词】:日本司法改革 司法民主化 裁判员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31.3;DD91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1章 日本裁判员制度的沿革10-15
- 1.1 日本战前的陪审制度10-12
- 1.1.1 日本战前陪审法的制定与实施状况10
- 1.1.2 日本战前陪审制度的基本内容10-11
- 1.1.3 战前陪审制度夭折的主要原因11-12
- 1.2 裁判员制度的引入及裁判员法的制定12-15
- 1.2.1 引入的背景12
- 1.2.2 《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意见书》的提出12-13
- 1.2.3 《裁判员法》的制定13-15
- 第2章 裁判员的选任及权限15-28
- 2.1 适用裁判员制度合议庭的种类及其构成15-16
- 2.2 职业法官与裁判员的权限16-17
- 2.3 裁判员的选任17-25
- 2.3.1 裁判员的选任资格18-21
- 2.3.2 裁判员候选人名册的制作21-22
- 2.3.3 裁判员候选人的传唤22-23
- 2.3.4 裁判员候选人的信息公开23-24
- 2.3.5 裁判员的选任程序24-25
- 2.4 裁判员的义务及解任25-28
- 2.4.1 裁判员的义务25-26
- 2.4.2 裁判员的解任26-27
- 2.4.3 裁判员职务的终止27-28
- 第3章 裁判员制度下的的审理程序28-43
- 3.1 适用裁判员制度的对象事件28-31
- 3.1.1 对象事件及其例外28-30
- 3.1.2 对象事件的诉因变更及对象事件与非对象事件的合并30-31
- 3.2 审前整理程序31-34
- 3.2.1 审前整理程序的必要事项32
- 3.2.2 第一次审理期日前的鉴定32-34
- 3.3 法庭审理程序34-40
- 3.3.1 审理程序的注意事项34-36
- 3.3.2 起头陈述36-37
- 3.3.3 证据调查37-38
- 3.3.4 审理程序的更新38-39
- 3.3.5 辩论的分离与合并、量刑39-40
- 3.4 评议与判决40-41
- 3.5 区分审理41-43
- 3.4.1 区分审理的决定、决定的取消及其变更42
- 3.4.2 预定裁判员的选任42-43
- 第4章 裁判员保护措施及罚则43-46
- 4.1 裁判员的保护措施43-44
- 4.1.1 不利益处分的禁止43
- 4.1.2 个人信息的保护43-44
- 4.1.3 接触的规制44
- 4.2 罚则44-46
- 第5章 日本裁判员制度对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启示46-53
- 5.1 制定《人民陪审员法》46-48
- 5.2 人民陪审员制度各规则的完善48-53
- 5.2.1 明确适用的案件范围48-49
- 5.2.2 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选任49-51
- 5.2.3 明确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与义务51
- 5.2.4 增加对人民陪审员的保护规定51-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兰秋;日本陪审员制度之评介[J];中国司法;2005年08期
2 田口守一;张凌;;日本裁判员制度的创设与证据法的变动[J];证据科学;2008年05期
3 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J];法学家;1999年03期
4 宋英辉;;日本刑事诉讼制度最新改革评析[J];河北法学;2007年01期
5 王敏远;中国陪审制度及其完善[J];法学研究;1999年04期
6 房国宾;;日本裁判员制度之理性分析[J];理论界;2007年04期
7 程德文;日本恢复刑事陪审团制度的动因及其合理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冷罗生;;日本裁判员制度的理性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7年07期
9 施鹏鹏;;陪审制与参审制的共性与差异[J];学海;2007年05期
10 冯涛;;日本裁判员制度及对我国陪审制度的借鉴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日本裁判员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34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