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被追诉人的阅卷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05:06

  本文关键词:被追诉人的阅卷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代法治国家为了保障公平审判,赋予被追诉人程序主体地位,保障其充分而富有意义的参与到程序中,法院在作出裁判之前必须保障被追诉人对裁判所依据的事项进行具有效力的意见陈述,这一权利的内容之一就是咨询请求权。这一理论被认为是被追诉人阅卷权的法理基础。阅卷权是属于被追诉人的权利,该权利的行使可以使被追诉人在不同程度上查阅相关卷宗以及证物,并请求获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设立的意义在于保障诉讼中被追诉人充分获悉资讯并及时调整辩护内容。与大陆法系国家不同,英美法系对被追诉人阅卷权的保护是通过审判前的证据开示制度,被追诉人由此获得控方证据材料的权利可以视为广义上的阅卷权。两大法系的国家在欧洲人权法院、国际刑事法院的影响下,经过数十年的大争论后,基本认可被追诉人所享有的阅卷权,对保障被追诉人充分行使辩护权,维护被追诉人利益和程序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那种将阅卷权赋予辩护律师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通过对域外有关阅卷权的了解可以发现几个方面的特点,表现在阅卷时间、阅卷的内容、阅卷例外规定等方面的异同。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异同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不同诉讼制度利益衡量的结果,对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而言,强调国家公权力的保障,而英美法系国家则更加关注程序主体权利的维护,所以各国在证据开示时间、范围上存在差异。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各国交流的不断加强,这种差异也在不断的缩小。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同侦查模式差异所导致。单轨制侦查模式是由国家侦查机关独享侦查权,客观的收集利于或不利于被追诉人的证据材料,侦查机构与被追诉人的在侦查中地位完全是不平等的,侦查不公开,被追诉人也无权问津,且要忍受侦查人员的讯问和侦查。另外,被追拆人的诉讼权利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双轨制侦查模式是指侦查活动由官方和民间的侦查人员分别进行,他们分别从属于或服务于公诉方和辩护方,这种模式采用了“两条腿走路”的侦查方针,强调被追诉人与侦查机关地位的平等性、对抗性,此模式下采用证据开示制度以保障诉讼效率的提高。最后,异同的形成还在于受案卷移送制度的影响。两种案卷移送制度的移送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对阅卷权行使时间以及阅卷权请求对象的差异。 而在我国的传统刑事诉讼理论中,阅卷权被视为辩护律师的权利,我国1997年《刑事诉讼法》、2007年《律师法》以及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等相关立法规定也印证了这一理论。近期以李庄案为契机,我国展开了关于被追诉人阅卷权的讨论。因受到传统大陆法系德国、日本的影响在我国被追诉人的阅卷权是由被追诉人的辩护律师来行使的,然而笔者看来中国似乎缺少剥夺被追诉人阅卷权的前提,在我国律师这一职业团体仍然存在缺憾,当事人与辩护人关系紧张,因此在我国仍需保障被追诉人的阅卷权。实现阅卷权的权属回归,建立我国被追诉人阅卷制度将对我国法治化建设和诉讼主体权利保障发挥重大的意义。对此,我国应从被追诉人阅卷权行使的时间、阅卷请求对象、阅卷的时间与地点、阅卷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完善,并对阅卷内容的例外规定予以明确,以更好的完善我国被追诉人阅卷制度。
【关键词】:阅卷权 被追诉人 辩护律师 阅卷权争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5.2;D9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被追诉人阅卷权的理解11-18
  • 一、阅卷权的内涵11-12
  • 二、有关阅卷权的争论12-15
  • (一) 德国阅卷权争论12-14
  • (二) 美国阅卷权争论14-15
  • 三、阅卷权权利归属的反思15-18
  • 第二章 保障被追诉人阅卷权的法理基础18-21
  • 一、阅卷权是被追诉人程序主体地位的要求18
  • 二、阅卷权是被追诉人诉讼利益的要求18-19
  • 三、阅卷权是被追诉人行使辩护权的要求19-21
  • 第三章 被追诉人阅卷权的权利保障21-32
  • 一、域外被追诉人阅卷权利保障制度21-26
  • (一) 域外被追诉人阅卷制度的相关规定21-25
  • (二) 域外被追诉人阅卷权特点25-26
  • 二、域外被追诉人阅卷权特点形成原因26-32
  • (一) 利益博弈的影响26-28
  • (二) 侦查模式的影响28-30
  • (三) 案卷移送制度的影响30-32
  • 第四章 我国被追诉人阅卷权的构建32-41
  • 一、我国被追诉人阅卷权的现状32-34
  • 二、对我国阅卷权传统理论的质疑34-35
  • 三、我国被追诉人阅卷权设置的构想35-41
  • (一) 被追诉人阅卷的时间与申请对象36-37
  • (二) 被追诉人阅卷权的启动37-38
  • (三) 阅卷权的范围38-39
  • (四) 阅卷权的例外39-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瑞华;;刑事辩护的几个理论问题[J];当代法学;2012年01期

2 闵春雷;;论侦查程序中的会见权[J];当代法学;2012年01期

3 杨波;;被追诉人阅卷权探究——以阅卷权权属为基点的展开[J];当代法学;2012年01期

4 熊秋红;审前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吴常青;;比较与借鉴:论我国刑事被告阅卷制度构建[J];前沿;2011年17期

6 钱列阳;张志勇;;被告人的阅卷权不容忽视[J];中国律师;2009年09期

7 宋英辉,魏晓娜;证据开示制度的法理与构建[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04期

8 吴纪奎;;被追诉人阅卷权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8期

9 邓云;论刑事证据展示制度的诉讼行为理论基础[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陈瑞华;;案卷移送制度的演变与反思[J];政法论坛;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石献智;[N];检察日报;2008年


  本文关键词:被追诉人的阅卷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38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5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