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网络舆情与审判实践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8 18:06

  本文关键词:网络舆情与审判实践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司法活动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公众的参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发挥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作用,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大陆网民人数达到5.5亿。 “互联网阶级”悄然崛起。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心声的平台,网络舆情成为网民表达意愿的主要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已经成为人们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审判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公民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及时的、公开的且通常无需负责的平台来表达自己对案件的观点。从药家鑫案、杭州飙车案到李天一案等一系列案件,越来越多的案件在法院作出裁判之前已经成为网上的热点谈资,舆论审判给法院的审判带来的很大的压力,网络舆情介入司法审判已成江河之势,不可逆转。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却凭借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极为迅猛,给传统的法院审判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此,法院既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可以对网络舆情作出直接的取舍,又相对缺乏较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及时、正确的作出应对,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会让法院的审判工作更加困难。网络舆情作为公民表达权利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法院审判工作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但由于网络舆情本身的先天虚拟性、随意感官性、易被导向性等特点,使其在现实中成了一把双刃剑,网络舆情对司法活动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舆情与司法活动的关系进行一下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本人在工作中也深切的体会到到网络舆情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的影响,并在日常工作中对此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针对网络舆情对司法活动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出妥善解决的对策,以求实现网络舆情与司法活动的良性互动。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研究,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其对审判实践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分析其对审判实践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探讨法院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之策,以求为实现网络舆情与法院审判的和谐互动提供帮助。
【关键词】:网络舆情 司法审判 司法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6.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
  • 一、网络舆情及其影响司法审判的表现10-15
  • (一) 网络舆情本质属性11-12
  • (二) 网络舆情特点12-14
  • 1、覆盖面广12
  • 2、及时迅捷12-13
  • 3、不分地域13
  • 4、主观性13
  • 5、高效率13-14
  • (三) 网络舆情影响司法审判的表现14-15
  • 1、以“议事日程”为中轴,形成内外合力14
  • 2、以公众“议题”促使权力机关的重视14-15
  • 二、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影响15-22
  • (一) 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积极影响15-18
  • 1、有利于提高审判的公开程度15-16
  • 2、有利于遏制司法腐败与自由裁量权的滥用16-17
  • 3、有利于推进司法民主的进程17
  • 4、有助于提供给法官有益的思考17-18
  • (二) 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消极影响18-22
  • 1、对审判权独立行使的影响18-20
  • 2、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20-21
  • 3、对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影响21
  • 4、对法院可期待判例的影响21-22
  • 三、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消极影响的原因探析22-25
  • (一)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22-24
  • 1、相关法律的空白22
  • 2、司法措施的缺乏22-23
  • 3、司法公斤程度较低23
  • 4、进入审判途径的缺失23-24
  • (二) 法院与媒体的分歧24-25
  • 1、法院存在的问题24
  • 2、媒体存在的问题24-25
  • 四、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的衡平协调25-31
  • (一) 平衡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关系的基本原则25-27
  • 1、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25
  • 2、坚持司法公开,合理引导网络舆情25-26
  • 3、坚持法律导控原则26-27
  • (二) 平衡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关系的具体措施27-31
  • 1、调整和建立27-28
  • 2、法律规制28-31
  • 参考文献31-32
  • 致谢32-33
  • 个人简历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年01期

2 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胡江春;;网络舆情(2007年11月16日—12月15日)[J];中国改革;2008年01期

4 刘军;;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J];理论学习;2009年01期

5 周志强;;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J];人民论坛;2009年04期

6 陈婴虹;;论网络舆情对司法的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7 李俊逢;;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顾翔;;从网络舆情看网络对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差异[J];才智;2009年16期

9 李静;;论政府善治视阈下网络舆情研究[J];理论界;2009年09期

10 王琳;汪海燕;吴武忠;张建升;张敬博;孟澍菲;;如何做好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工作[J];人民检察;2009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地税局直属分局 韦一新 胡晓驰;正确应对征纳纠纷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5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8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曹学艳;突发事件动态网络舆情挖掘与应对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陈t熀

本文编号:351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51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9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