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
发布时间:2022-02-11 16:47
笔者通过对陪审制度历史的考察,为人民陪审制度寻根溯源,力求寻找人民陪审制度原本设立的初衷和存在的依据。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根据重庆市地域特点,以主城和一小时经济圈区县以及两翼的区域特征,按照其比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县(重庆市沙坪坝区属于主城区;重庆市潼南县、铜梁县都是位于一小时经济圈的县;丰都县属于重庆”两翼”的范围),通过对重庆市潼南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潼南法院)、重庆市铜梁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铜梁法院)、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丰都法院)、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等(以下简称沙区法院)4个基层人民法院近三年来人民陪审工作考察,对话139名人民陪审员,基于对现在基层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工作开展的情况较为细致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当前人民陪审制度运行中的现状和基层法院在适用人民陪审员制度上的困难以及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制度运行中的尴尬之处,以求给予这项司法制度完善的建议,以推动人民陪审制度改革和完善。本文章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概述了陪审制度的起源,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再提出,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在现实运作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其在现实中发挥的作用与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人民陪审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2.1 陪审制度的起源
2.2 人民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
3 来自现实的呼声和凸显的问题
3.1 现实的呼声
3.1.1 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工作调查情况
3.1.2 人民陪审员培训工作调查情况
3.1.3 人民陪审员参审工作调查情况
3.1.4 人民陪审员考核监督情况
3.2 现实凸显的问题
3.2.1 代表性的不足
3.2.2 培训工作的过于冗繁
3.2.3 独立表决权存在于薄弱的专业基础之上
3.2.4 陪的意义远大于审的意义
3.2.5 权利的无限放大与考核、监督机制的缺位
4 人民陪审制度完善的设想
4.1 国内学者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主要理论
4.2 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依据
4.2.1 政治参与的良好促进方式
4.2.2 司法公正的助推器
4.2.3 群众智慧在司法工作的良好体现
4.3 人民陪审员的选任
4.3.1 增加人民陪审员选任范围、数量
4.3.2 注重人民陪审员社会阅历,淡化人民陪审员法律素质
4.3.3 增加人民陪审员人数基础之上,细分行业陪审员
4.4 适用案件范围
4.5 人民陪审员事实认定权的确立与法官法律适用权的回归
4.6 权利的行使和监督的完善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陪审制的现状与未来[J]. 刘哲玮. 中外法学. 2008(03)
[2]我国陪审制度完善构想[J]. 汤轶群.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5(02)
[3]美国民事上诉制度析论[J]. 赵信会,逯其艳.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01)
[4]人民陪审制度之否定之否定[J]. 高志卿.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5]对我国陪审制的理性思考——从比较两大法系国家陪审制生存条件的视角[J]. 罗智勇,冯浩. 时代法学. 2004(03)
[6]对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质疑[J]. 银福成.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7]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评价[J]. 廖永安,李旭. 金陵法律评论. 2003(02)
[8]陪审制度比较研究[J]. 李昌道,董茂云. 比较法研究. 2003(01)
[9]新时期中国移植西方司法制度反思[J]. 何勤华. 法学. 2002(09)
[10]论陪审制度的功能[J]. 张泽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博士论文
[1]陪审团审判机理与实效研究[D]. 任蓉.复旦大学 2007
[2]陪审制研究[D]. 施鹏鹏.西南政法大学 2007
[3]中国陪审制度研究[D]. 刘晴辉.四川大学 2006
[4]陪审制度研究[D]. 杨安军.西南政法大学 2006
[5]陪审团的历史与价值[D]. 郭光东.华东政法学院 2004
硕士论文
[1]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再完善[D]. 苗松林.吉林大学 2007
[2]论我国陪审制度的存与废[D]. 张建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3]论中国陪审制度[D]. 李琳.湘潭大学 2007
[4]从陪审制度的一般研究看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 陈艳红.中国政法大学 2007
[5]论陪审团的价值与制度构建[D]. 谢琼.浙江工商大学 2007
[6]论我国的陪审制度及其完善[D]. 郭蕊.吉林大学 2006
[7]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D]. 雷蕾.西南政法大学 2006
[8]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 杨晓辉.中国政法大学 2006
[9]陪审制度的反思与前瞻[D]. 龚伟亚.苏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20622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人民陪审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2.1 陪审制度的起源
2.2 人民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
3 来自现实的呼声和凸显的问题
3.1 现实的呼声
3.1.1 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工作调查情况
3.1.2 人民陪审员培训工作调查情况
3.1.3 人民陪审员参审工作调查情况
3.1.4 人民陪审员考核监督情况
3.2 现实凸显的问题
3.2.1 代表性的不足
3.2.2 培训工作的过于冗繁
3.2.3 独立表决权存在于薄弱的专业基础之上
3.2.4 陪的意义远大于审的意义
3.2.5 权利的无限放大与考核、监督机制的缺位
4 人民陪审制度完善的设想
4.1 国内学者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主要理论
4.2 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依据
4.2.1 政治参与的良好促进方式
4.2.2 司法公正的助推器
4.2.3 群众智慧在司法工作的良好体现
4.3 人民陪审员的选任
4.3.1 增加人民陪审员选任范围、数量
4.3.2 注重人民陪审员社会阅历,淡化人民陪审员法律素质
4.3.3 增加人民陪审员人数基础之上,细分行业陪审员
4.4 适用案件范围
4.5 人民陪审员事实认定权的确立与法官法律适用权的回归
4.6 权利的行使和监督的完善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陪审制的现状与未来[J]. 刘哲玮. 中外法学. 2008(03)
[2]我国陪审制度完善构想[J]. 汤轶群.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5(02)
[3]美国民事上诉制度析论[J]. 赵信会,逯其艳.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01)
[4]人民陪审制度之否定之否定[J]. 高志卿.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5]对我国陪审制的理性思考——从比较两大法系国家陪审制生存条件的视角[J]. 罗智勇,冯浩. 时代法学. 2004(03)
[6]对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质疑[J]. 银福成.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7]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评价[J]. 廖永安,李旭. 金陵法律评论. 2003(02)
[8]陪审制度比较研究[J]. 李昌道,董茂云. 比较法研究. 2003(01)
[9]新时期中国移植西方司法制度反思[J]. 何勤华. 法学. 2002(09)
[10]论陪审制度的功能[J]. 张泽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博士论文
[1]陪审团审判机理与实效研究[D]. 任蓉.复旦大学 2007
[2]陪审制研究[D]. 施鹏鹏.西南政法大学 2007
[3]中国陪审制度研究[D]. 刘晴辉.四川大学 2006
[4]陪审制度研究[D]. 杨安军.西南政法大学 2006
[5]陪审团的历史与价值[D]. 郭光东.华东政法学院 2004
硕士论文
[1]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再完善[D]. 苗松林.吉林大学 2007
[2]论我国陪审制度的存与废[D]. 张建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3]论中国陪审制度[D]. 李琳.湘潭大学 2007
[4]从陪审制度的一般研究看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 陈艳红.中国政法大学 2007
[5]论陪审团的价值与制度构建[D]. 谢琼.浙江工商大学 2007
[6]论我国的陪审制度及其完善[D]. 郭蕊.吉林大学 2006
[7]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D]. 雷蕾.西南政法大学 2006
[8]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 杨晓辉.中国政法大学 2006
[9]陪审制度的反思与前瞻[D]. 龚伟亚.苏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20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620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