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5 10:07
本文关键词: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知识产权纠纷、环境污染纠纷、网络侵权纠纷等案件所争议的事实往往都与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密切相关。从1998年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中国网事第一案——IP电话案”中法官要求当事人各自邀请专家出庭开始,专家辅助人制度崭露头角。各地法院运用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案例愈来愈多,但也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立足于实践中的困惑与探索经验,我们应该从制度本身的设置初衷出发,剖析制度的功能,同时比较、分析、借鉴相关专家制度的有益元素,尽快对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具体内容进行充实与完善。具体举措主要是通过立法对其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对其任职资格应采取较为宽松的态度,明确专家辅助人意见的效力定位和审查标准,在出庭、回避等程序性环节作出细致规定。同时,保障专家辅助人在诉讼中拥有一定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并且在配套的保障性措施方面做出努力。通过一系列实施细则的完善,更好地发挥专家辅助人制度的作用,实现其促进程序公正、提高判决的公正性与认可度的价值追求。全文由六大模块构成。第一部分,引言。本部分阐释我国鉴定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不足与困境,引出探索和发掘专家辅助人等鉴定人以外的专家参与诉讼的现实必要性与迫切性。第二部分,问题的提出。本部分首先阐述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立法实践,紧接着通过实证分析展现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实践情况,从而引出专家辅助人称谓混乱、适格标准不清、诉讼地位不明、意见效力纷争以及庭前开示程序的正当性这五个思考的着力点。第三部分,类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的实践与思考。本部分介绍了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结合地域特点与案件性质在适用专家陪审员、专家咨询、专家庭前会议参与诉讼解决科技疑难的实践探索,并对其作出了评析,通过论证展现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完善专家辅助人具体操作实施细则的重要性。第四部分,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正当程序功能。这部分揭示了专家辅助人制度其本质属性,即正当程序的表现形式。作为正当程序,通过发挥其程序价值,促进案件公正裁判,提高裁判的认可度。第五部分,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理论基础。这部分由两个板块构成。首先对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必要性给出定位,催生这项制度的源头正在与此。其次,通过两个法系专家辅助制度的阐释与评析,为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计与完善给出路径借鉴。这部分是对专家辅助人制度提出完善建议的必要理论前提。第六部分,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程序规则构建。针对前文案例和论述中专家辅助人制度存在的不足,结合其功能定位,借鉴有益经验,给出实践性的建议。从主体性要求、程序性要求、权利义务与责任、意见效力以及保障性措施五个方面提供构建思路。
【关键词】:专家辅助人 专业技术 程序公正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6.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一、问题的提出10-16
- (一)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立法实践10
- (二)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司法实践与困惑10-16
- 1. 专家辅助人的称谓界定问题11-12
- 2. 专家辅助人的适格标准问题12-13
- 3. 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问题13-14
- 4. 专家辅助人意见的定性问题14
- 5. 专家辅助人庭前开示程序的正当性问题14-16
- 二、类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的实践与思考16-19
- (一) 我国类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的实践16-18
- 1. 专家陪审员16-17
- 2. 专家咨询17
- 3. 庭前专家会议17-18
- (二) 对实践的评析18-19
- 三、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正当程序功能19-23
- (一) 强化质证环节,提高鉴定意见的可认证性19-20
- (二) 强化质证效果,保证法官接近真相20-21
- (三) 强化程序的正当化作用,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21-23
- 四、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理论基础23-28
- (一) 专家辅助人制度必要性剖析23-25
- 1. 解决司法判断专业技术问题的现实需求23-24
- 2. 通过程序实现司法判断的可接受性24-25
- (二) 两大法系专家辅助制度评析25-28
- 五、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程序规则构建28-39
- (一) 专家辅助人的主体性要求28-32
- 1. 专家辅助人的资质28-30
- 2. 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30-31
- 3. 专家辅助人的立场31-32
- (二) 专家辅助人的程序性要求32-35
- 1. 申请聘请专家辅助人的主体32-33
- 2. 专家辅助人的回避问题33-34
- 3. 专家辅助人的出庭问题34-35
- (三) 专家辅助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35-36
- 1. 专家辅助人的权利35
- 2. 专家辅助人的义务35-36
- 3. 专家辅助人的责任36
- (四) 专家辅助人意见的效力36-38
- (五) 保障性措施38-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4
- 致谢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宁;商辅助人探析[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莫于川;;从专家辅助人制度看司法潮流[J];人民检察;2006年21期
3 张善q
本文编号:393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933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