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我国司法强制调解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1 16:03

  本文关键词:我国司法强制调解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调解制度最早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对于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周礼·地宫·司徒》。调解制度在我国古代对于解决民间纠纷、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东方经验”。当代我国的民事调解制度主要包括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三大类,,其中司法调解因为国家公权力的介入,与其他两种调解形式具有明显的区别。公权力的介入,一方面使司法调解具有更加强劲的后盾保障,但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在国际司法领域中,对于强制调解,亦可称为调解前置或调解先行,主要强调的是调解在启动程序上的强制,对于调解过程中达成合意的强制性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显然这也应该属于强制调解的范畴。强制调解现象的产生有其社会性和必然性。从司法大背景来看,我国实行的“调审合一”的诉讼模式为强制调解提供了前提基础,而调解本身具有的一系列优势也导致法官在审判时更加倾向于以调解结案。同时,当今社会诉讼爆炸,国家司法资源有限,调解因其程序的灵活性,有利于案件的有效解决,同时也可以缓解司法资源的紧张,所以导致各地法院过分强调调解率,这是强制调解兴起的社会性原因。 域外法律关于强制调解的规定相对较完善,德国在1924年首次规定强制调解,2000年1月1日颁布施行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法》,其中第15a条更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条具有广泛效力的规定强制调解的法律。在日本,强制调解主要包括启动程序的强制调解、调停进行中的强制调解以及调停程序终结的强制三类。台湾关于强制调解的规定与其他域外法律有所不同,不仅规定了应该先行调解的情形,也规定了几类不可以进行先行调解的情形,这是其他域外法律中没有的。 对于强制调解,笔者主张限制论,将一部分适宜调解的案件规定为诉前强制调解,比如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的案件等。为了避免强制调解产生的弊端,首先应完善关于强制调解的立法工作,具体规定强制调解的适用范围、工作程序等环节,对作为调解第三人的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防止调解过程中对于当事人合意的强制。另一方面,应当健全对调解制度的监督机制,强调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双重作用,建立事后评价机制,由调解当事人对法官的调解工作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工作绩效挂钩。
【关键词】:司法调解 强制调解 域外法律 司法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3
  • 1.1 课题背景10-11
  • 1.2 域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11
  • 1.3 文献综述11-12
  • 1.4 内容基本框架及研究重点12-13
  • 第2章 司法强制调解的概念及分类13-16
  • 2.1 司法强制调解的概念13
  • 2.2 司法强制调解的分类13-16
  • 2.2.1 启动程序的强制14-15
  • 2.2.2 调解内容的强制15-16
  • 第3章 我国司法强制调解的历史沿革及成因16-21
  • 3.1 司法强制调解在我国法治进程中的表现16-18
  • 3.2 司法强制调解现象的形成18-21
  • 3.2.1 “调审合一”的诉讼模式为强制调解提供了前提基础18-19
  • 3.2.2 调解自身的优势导致法官“强制调解”19-20
  • 3.2.3 法院考核标准要求法官“强制调解”20-21
  • 第4章 司法强制调解的理论争议及评析21-26
  • 4.1 肯定论21-22
  • 4.1.1 法院调解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强制调解的不可避免性21
  • 4.1.2 强制调解有利于实现司法资源效益最大化21-22
  • 4.1.3 强制调解有利于特殊类型案件的解决22
  • 4.2 否定论22-24
  • 4.3 对于司法强制调解的争议评析24-26
  • 第5章 我国司法强制调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6-30
  • 5.1 当前我国司法强制调解的现状26-28
  • 5.2 我国司法强制调解存在的不足28-30
  • 5.2.1 司法强制调解立法不完善28
  • 5.2.2 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28-30
  • 第6章 域外司法强制调解立法及借鉴意义30-36
  • 6.1 域外司法强制调解的立法规定30-34
  • 6.1.1 德国的诉前强制调解制度30-32
  • 6.1.2 日本的民事调停制度32-33
  • 6.1.3 台湾民事强制调解制度33-34
  • 6.2 域外强制调解立法对我国法院强制调解的借鉴意义34-36
  • 第7章 关于完善司法强制调解的若干建议36-39
  • 7.1 建立“调审分离”的调解制度36-37
  • 7.2 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37
  • 7.3 健全对调解制度的监督机制37-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芳;;我国古代调解制度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李政;;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研究——基于美国调解程序和效力的启发[J];比较法研究;2011年05期

3 章武生,张大海;论德国的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J];法商研究;2004年06期

4 谈萧;;论“私了”——从非正式制度到正式制度[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邵军;从ADR反思我国的民事调解现状[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武保迎;;中国古代调解制度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刘坤;;强制调解理论探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8 李德恩;;强制调解之法理与实践[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范愉;调解的重构(上)——以法院调解的改革为重点[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2期

10 王福华;;论诉前强制调解[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司法强制调解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9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469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b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