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无被害人犯罪的司法限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01:00

  本文关键词:无被害人犯罪的司法限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首次提出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埃德温.舒尔。无被害人犯罪从产生时起便一直充斥着争议。我国《刑法》也规定了无被害人犯罪,刑法理论与实践中对无被害人犯罪的存废问题同样存在不少分歧,,且对无被害人犯罪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马尧海案”“帮助安乐死案”等案件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无被害人犯罪问题的广泛讨论,表明对无被害人犯罪的研究仍是刑法学、犯罪学甚至刑事政策学上的热点之一。 由于中西方在犯罪的外延上不同,故对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调整不能完全照搬外国非罪化模式。就一个具体无被害人犯罪而言就意味着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像西方那样合法、非法化的问题,而是包括缩小受行政处罚的一般违法行为范围和限制合法化问题。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方法进行论证,以期能够对我国的无被害人犯罪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笔者通过对无被害人犯罪的研究,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无被害人犯罪司法调整机制即:司法限缩。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特征、分类等基础理论发端;通过对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厘清,进而分析无被害人犯罪立法趋势和理论质疑。第二部分,基于对中外法律的比较,探寻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应由之路,即:司法限缩。第三部分,从法理和实践依据来讨论,对我国无被害人犯罪司法限缩的合理性。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首先,提出实现我国无被害人犯罪司法限缩路径,应确立“人权保障”理念;其次,提出可以通过范围压缩的方式实现该方案:将道德领域的无被害人犯罪除罪化;再次,将无被害人犯罪构成要件的判断置于“实质违法性”的解释立场上,寻找到现行体制下调整无被害人犯罪的替代措施:保安处分;再提出适用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轻罪程序来确保无被害人犯罪司法限缩机制的实现。最后呼应本文的开头,结合犯罪本质理论和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特点,试图找到聚众淫乱罪的另一种更具合理性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无被害人犯罪 司法限缩 犯罪本质 法益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4;D9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引言7-9
  • 第一章 无被害人犯罪概述9-17
  • 一、 无被害人犯罪概念9-10
  • (一) 无被害人犯罪的诸多定义9-10
  • (二) 本文对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界定10
  • 二、 无被害人犯罪的主要类型10-11
  • 三、 无被害人犯罪之特征11
  • 四、 无被害人犯罪的除罪化趋势和理论质疑11-17
  • (一) 无被害人犯罪的除罪化趋势11-13
  • (二) 对无被害人犯罪的理论质疑13-17
  • 第二章 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应然出路:基于中外法律比较17-24
  • 一、 中外无被害人犯罪的刑法立法比较17-19
  • (一) 我国刑法无被害人犯罪相关规定17-18
  • (二) 外国刑法无被害人犯罪相关规定18
  • 结论: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范围较小18-19
  • 二、 中外无被害人犯罪刑事责任比较19-21
  • (一) 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责任19-20
  • (二) 外国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责任20
  • 结论:我国无被害人犯罪刑事责任重20-21
  • 三、 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出路21-24
  • (一) 从立法上对无被害人犯罪除罪化并不现实21-22
  • (二) 在司法上对无被害人犯罪限缩是可行的22-24
  • 第三章 “无被害人犯罪”司法限缩的根据24-29
  • 一、 无被害人犯罪司法限缩的法理依据24-25
  • (一) 刑法谦抑主义24-25
  • (二) 司法克制主义25
  • 二、 无被害人犯罪司法限缩的实践依据25-29
  • (一) 基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25-26
  • (二) 基于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益关系26-27
  • (三) 基于相关司法判决的负面效果27-29
  • 第四章 我国无被害人犯罪司法限缩的路径与方案29-38
  • 一、 无被害人犯罪司法限缩的理念:人权保障29-31
  • (一) 确立无被害人犯罪司法限缩的人权保障理念29
  • (二) 人权保障机能在无被害人犯罪中的贯彻29-31
  • 二、 无被害人犯罪范围压缩:将道德领域无被害人犯罪除罪化31-32
  • (一) 刑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31
  • (二) 无被害人犯罪定性中完全挤出道德因素31-32
  • 三、 无被害人犯罪构成要件解释立场:实质违法性32-34
  • (一) 无被害人犯罪实质违法性之判断32-33
  • (二) 从犯罪构成上寻找无被害人犯罪的出罪要素33-34
  • 四、 无被害人犯罪处罚的替代措施:保安处分34-36
  • (一) 保安处分作为无被害人犯罪替代措施的合理性34-35
  • (二) 保安处分替代措施的执行方法35-36
  • 五、 无被害人犯罪的适用程序:适用轻罪程序36-38
  • (一) 无被害人犯罪适用轻罪程序的根据36
  • (二) 无被害人犯罪轻罪程序的运行方式36-38
  • 余论:“马尧海案”再思考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良;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从被害与加害的关系切入[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2 何柏生;论无直接受害者的犯罪[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3 张杰;;论被害人对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4 彭勃;;“无被害人犯罪”研究——以刑法谦抑性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6年01期

5 陈兴良;李贵方;;犯罪概念之比较及其意义[J];法学杂志;1993年01期

6 刘芳;关荣华;;质疑聚众淫乱罪罪名[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王恩海;;无被害人犯罪与非犯罪化[J];华东刑事司法评论;2004年02期

8 陈欢;;浅论刑法的谦抑性——兼谈我国刑法实际情况[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年03期

9 张爱艳;无被害人犯罪探讨[J];理论学刊;2005年09期

10 刘军;;事实与规范之间的被害人过错[J];法学论坛;200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无被害人犯罪的司法限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1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491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d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