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04:10

  本文关键词: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既然抢劫罪的死刑废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司法限制”是一个必须要经过而且马上就能进行的阶段。从抢劫罪死刑适用理念来说,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要遵循法定原则、均衡原则、必要原则。如果说抢劫故意致人死亡的主观恶性是极其严重的,那么抢劫罪过失致人死亡的主观恶性显然没有抢劫罪故意致人死亡大,那么对其适用死刑是明显不公平、不合理的。将抢劫致人重伤与抢劫致人死亡并列规定,是忽视了二者主观恶性的差别以及危害后果对社会危害程度产生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危害后果差距很大的案件却产生相同的处理结果,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为其他几种加重情节配置死刑实为过重,从抢劫罪死刑适用的理念来看,这几种加重情节都不符合均衡原则和必要原则。共同犯罪中,针对“一命抵一命”的司法观念不可机械僵化地理解,也不可单纯的按照字面意思去审判。关于酌定量刑情节,目前在司法实践中争议比较大的就是民事赔偿以及刑事和解是否能使犯罪人免除死刑。如果进一步完善立法的设置,通过了解域外的立法模式,有以下两种路径:立法解释;刑法修正案。对于如何进行抢劫罪的司法限制,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严格遵循死刑司法限制理念;制定相关司法解释;总结典型案例。
【关键词】:抢劫罪 死刑 司法限制 加重情节 共同犯罪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一、中国现行死刑政策与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意义10-17
  • (一) 中国现行死刑政策10-12
  • 1. 严格限制死刑是当前的基本死刑政策10-11
  • 2. 最终废除死刑是现行死刑政策的发展方向11-12
  • (二) 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的现实意义12-17
  • 1. 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适合中国国情15
  • 2. 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更具可行性15-16
  • 3. 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能够控制重刑主义16-17
  • 二、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的实践状况与理论争议17-29
  • (一) 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的实践状况17-25
  • 1. 关涉抢劫罪结果加重情节的死刑适用18-21
  • 2. 关涉抢劫罪七种加重情节的死刑适用21-24
  • 3. 关涉抢劫罪共同犯罪的死刑适用24-25
  • (二) 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的理论争议25-29
  • 1. 加重情节对抢劫罪死刑适用的影响25-26
  • 2. 量刑情节对抢劫罪死刑适用的影响26-27
  • 3. 共同犯罪对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的影响27-29
  • 三、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存在问题分析29-40
  • (一) 抢劫罪死刑适用的理念探究29-33
  • 1. 死刑观念的哲学基础29-30
  • 2. 否定死刑观念的哲学基础30-31
  • 3. 抢劫罪的死刑适用理念31-33
  • (二) 抢劫罪死刑适用的域外借鉴33-34
  • 1. 排除死刑的国家33
  • 2. 配置死刑的国家(地区)33-34
  • (三) 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中具体问题分析34-40
  • 1. 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死刑适用问题34-36
  • 2. 其他加重情节的死刑适用问题36-37
  • 3. 共同犯罪的死刑适用问题37-38
  • 4. 酌定情节的死刑适用问题38-40
  • 四、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的实现途径40-46
  • (一) 抢劫罪死刑规定的立法完善40-41
  • 1. 完善立法的目的40-41
  • 2. 立法完善的具体途径41
  • (二) 抢劫罪死刑适用的司法途径41-46
  • 1. 严格遵循死刑司法限制理念42-43
  • 2. 制定相关司法解释43-44
  • 3. 总结典型案例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忠芳;废除死刑——历史的选择[J];理论界;2005年08期

2 马家福;论我国废除死刑的条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黄轩艺;;试论死刑案件的有效辩护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鲜文明;;中国应该废除死刑吗?[J];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12期

5 孟琳琳;;由限制走向废除——中国死刑的必由之路[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6 张中瑞;;试论我国死刑改革的总体进展[J];民营科技;2011年10期

7 栗峥;;审慎构建中国的死刑案件控制程序——评杨宇冠教授主编的《死刑案件的程序控制》[J];人民检察;2011年09期

8 李洪亮;;论死刑案件的诉讼周期[J];法制与社会;2011年31期

9 黄曙;周甲准;;公诉一体化视野下的死刑案件办理机制[J];人民检察;2012年12期

10 李泽慧;;废除死刑的选择及路径[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军;;论废除死刑的中国路径[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颜三忠;谢祝红;;论死刑司法限制的理念与方法[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3 周道鸾;;正确理解和掌握死刑适用标准,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4 吴位锦;;死刑问题:我们应当关注什么?[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辜友亮;龚小辉;;限制死刑适用及废除死刑研究[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6 朱璀琳;林新平;;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死刑限制适用之探究[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志军;蒋玲玲;;浅论检察机关在办理死刑案件一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8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10 荣学磊;;死刑适用中生死界线的探寻:立场、方法与规则[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建峰邋马晓炜;死刑改革的全球考察[N];法制日报;2007年

2 记者 范跃红 通讯员 张提;死刑案件风险点逐一打钩核对[N];检察日报;2012年

3 记者 袁定波;死刑案件证据不足不得判死刑[N];法制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蒋安杰;“关注死刑改革”首期论坛观点荟萃[N];法制日报;2005年

5 胡云腾;漫议死刑[N];工人日报;2002年

6 刘仁文;“严格限制死刑”的路还有多长[N];检察日报;2003年

7 杨涛;合理限制死刑有赖制度完善[N];检察日报;2005年

8 乐欣;四位刑法学家视野中的死刑改革[N];检察日报;2005年

9 田雨;我国将进一步提高死刑案件办理质量[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罗智勇;评死刑案件的二审开庭审理[N];法制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瑛;论减少死刑目标下的死刑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胡常龙;死刑案件程序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陈华杰;论死刑适用的标准[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任志中;死刑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韩红;我国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陈果;论死刑正当程序[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张栋;美国死刑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张健;死刑适用之实质条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魏爽;论中国死刑的限制与废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胡国莉;死刑案件的量刑规范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高丛松;死刑案件有效辩护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5 郭雅琼;死刑案件质量保障机制完善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6 高玮玮;我国死刑特赦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7 马立波;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制度保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8 王牧笛;限制死刑适用对象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9 杨洋;论检察机关在死刑案件中的法律监督职能[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10 朱昌旆;论当前中国死刑的存废[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6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496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8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