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判决现象的反思与批判
本文关键词:零判决现象的反思与批判
【摘要】:零判决是大调解机制和调解优先政策引发的高调解率的极致表现。法院往往将这种现象与长存于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中的无讼理念密切联系起来,并大加倡扬。经过人为修饰和加工的零判决现象实际上与无讼理念不具有必然的逻辑关联,无讼理念不能作为零判决的正当基础,更找不到证成零判决的其他法律理论,反过来,零判决也未必能达到无讼理念所要求的彻底解决纠纷。零判决更因其诉讼虚无主义、法治理念虚化和解纷方式错位等不当倾向,不应作为司法实践追求的目标。在反思零判决和高调解率时,应当注重制度运营者和制度利用者的视角融合。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零判决 法官 制度利用者 制度运营者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10CFX032)“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研究” 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14A005)“法治浙江的路径研究”
【分类号】:D926
【正文快照】: 一、作为个别现象的零判决与无讼社区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民事司法改革试图以西方的法治理想图景为样板,革新与建构中国的现代法治范式。其基本手段是树立民事诉讼于纠纷解决体系的中心地位,将法庭塑造成诉讼两造仪式性对抗的司法剧场,法官褪去无所不在的权力外衣,让渡给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法院不应追求调解率——对调解率节节攀升的反思与批判[J];研究生法学;2012年02期
2 李喜莲;;法院调解优先的冷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傅郁林;;“诉前调解”与法院的角色[J];法律适用;2009年04期
4 陈景良;崔述反“息讼”思想论略[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5 赵钢;;法院调解结案率须当慎定[J];法学;2008年03期
6 范愉;;诉讼社会与无讼社会的辨析和启示——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国家与社会[J];法学家;2013年01期
7 张嘉军;;民事诉讼调解结案率实证研究[J];法学研究;2012年01期
8 范愉;;从诉讼调解到“消失中的审判”[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05期
9 刘友国;王欣欣;;厦门法院创建无讼社区的调研报告[J];司法改革论评;2010年00期
10 龙宗智;;关于“大调解”和“能动司法”的思考[J];政法论坛;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2 张嘉军;扩张与限制:试析两大法系两种不同反诉观——兼论我国反诉制度的未来走势[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郭雳;;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制度反思[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4 肖建华;杨兵;;对抗制与调解制度的冲突与融合——美国调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6年04期
5 潘剑锋;刘哲玮;;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展开[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6 解瑞卿;;行政诉讼调解勃兴之三重动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姚显森;;论检察机关对能动司法的法律监督[J];长白学刊;2012年02期
8 田海鑫;;宪政民主视域下的美国民事陪审制度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9 申玲;;我国证券侵权诉讼形式的构建[J];财经科学;2006年10期
10 牟绿叶;;美日两国刑事诉讼目的之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凤涛;;年龄与职业门槛——雇用年龄限制的正当性[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吴伶俐;;智慧的召唤与不可或缺的自知——“能动司法”语境下的法院裁判[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庆丰;谢锐勤;;互动与博弈:民事调解与能动司法——以城乡二元社会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树森;;调解率的功能回归与机制重构——由案件调解后申请执行情况引发的追问、慎思与求解[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聂慧萍;;我国20年行政审判权运行的轨迹与启示:从对峙到协调——以行政诉讼协调撤诉现象分析行政审判权与行政权的关系[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邢会丽;;法院民事二审调解之辩思[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宗良;;诉讼调解在审判权运行中的角色定位——兼“以案论理”析三对核心关系的处理[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庄汉;叶茂;;以司法改革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从董必武对于法与社会关系的论述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10 王振清;胡浩立;;从董必武法律思想谈司法拘留制度之完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日华;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江涛;民事诉讼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佳;民行交叉案件诉讼处理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晓ng;乡村人民法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唐清利;公私权模糊场域的合作治理与规则自治[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尹彦久;法院审级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周游;担保行政:公用事业公法治理模式探析[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硕;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臻;我国民事诉讼调解的功能定位[D];苏州大学;2010年
5 孙方静;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逸群;当下中国司法政策认知论[D];西北大学;2010年
7 郭娟;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媛媛;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吴慧星;中美两国元首选举制度差异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张丽;浅论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力;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问题——现状、成因与出路[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2 潘剑锋;刘哲玮;;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展开[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3 范愉;有关调解法制定的若干问题(上)[J];中国司法;2005年10期
4 范愉;有关调解法制定的若干问题(下)[J];中国司法;2005年11期
5 周永坤;;论强制性调解对法治和公平的冲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张榕;;司法能动性何以实现?——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为分析基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李娟;;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背景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东来;司法审查:美国最高法院的撒手锏[J];读书;2001年02期
9 俞江;讨论的与实际讨论的[J];读书;2001年08期
10 吴敬琏;马国川;;从“吴市场”到“吴法治”(上)[J];读书;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昕 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马竞;[N];法制日报;2006年
3 记者 王书林;[N];人民法院报;2005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范愉;[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杨君;[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记者 陈群安 通讯员 王敬华 宦红云;[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课题组成员 章俊 骆忠新 吕秋红 周晓清 袁小荣;[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记者 滕兑宪;[N];铜川日报;2007年
,本文编号:590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590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