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的改革模式与基本路径
发布时间:2017-07-30 04:03
本文关键词: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的改革模式与基本路径
【摘要】: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是公正司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也即从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主体关系重构、责任保障两个方面深入推进审判权运作机制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审判权运行机制关键是要解决好当前的审、判分离问题,也即处理好独任法官、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关系,从本质上讲也即需要处理好审判权与审判监督权、审判管理权的“三权”关系。这就必须对审判委员会进行改革。审判委员会的改革宏观方面主要有性质界定、职责范围确定、与合议庭、法院党组的关系厘清;微观方面分别有作为审判组织和作为审判监督管理组织下的一系列机制完善问题。作为审判组织性质的问题主要有审判委员会决案机制要符合司法规律,比如,对直接和言词、公开等原则的遵守问题,也有审判委员会的内部的发言顺序等。在审判委员会内部组织架构上,还存在委员专业化问题,决策的执行和保障问题。作为审判监督管理组织,审判委员会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组织结构,正确处理好与法院党组的关系,以增强决策的执行力度。我们认为无论是学术界关于审判委员会的各种讨论还是实务界关于审判委员会的改革探索,均可以归纳到审判委员会的模式内涵下。宏观方面主要指审判委员会的性质、职能、与合议庭、法院党组的关系;微观方面主要指上述所指出的作为审判组织和审判监督管理组织性质下的具体问题。讨论审判委员会的模式问题无法回避审判委员会的存、废问题的争议,我们认为无论从国内本土资源还是域外相关实践,均能得出审判委员会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对于不合理的机制问题需要改革。也即改革说。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法院工作的深入,一系列新的内涵赋予审判委员会新的职责,这些都是以前学者讨论时审判委员会所没有的新环境。这些主要是统一裁判和审判监督管理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问题。随着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的推进,统一裁判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统一裁判的层级既有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裁判尺度,也有省一级,乃至市一级范围的统一裁判尺度,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为统一裁判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近年来全国法院受理案件量以10%的增长速度攀升,面对1000余万的案件,加强审判管理,努力提升质效,强化宏观调控,成为各级人民法院,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重要任务之一。这些新出现的问题迫切要求相关组织来承担相应的工作,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为落实和加强审判管理提供组织基础。如何改革,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首先要澄清审判委员会的性质。我们认为审判委员会的性质应是“二分说”,即又是审判组织,又是审判监督管理组织。在审判委员会职能定位方面,我们认为除了大家所说的审判职责外,还有统一裁判的职责,更有审判监督管理职责。在审判委员会与合议庭关系中,可以保持现在的“品”字型结构,但该结构不适用审判组织性质上的审判委员会。与法院党组的关系中,审判委员会必须在法院党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法院党组应为审判委员会的决策提供保障和支持。微观方面,要完善两方面机制。首先是作为审判组织性质下的审判委员会决案机制的改革,我们提出了审理方式“二分法”,对重大案件应是直接审理式,对法律问题进行协调可以是书面审理式。要改革委员结构,突出专业性。要完善审判委员会发言机制,避免群体思维,提高审判委员会决策质效。其次是作为审判监督管理组织性质下的审判委员会,要完善日常办事机构,要处理好与法院党组的关系,不断强化决策的执行力。
【关键词】:审判委员会 模式改革 基本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6.2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0-12
- 1.2 研究现状12-13
- 1.2.1 关于审判委员会的性质12
- 1.2.2 关于审判委员会存废之争12-13
-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13-16
- 第二章 审判委员会制度变迁及存在的问题16-22
- 2.1 审判委员会制度变迁16-19
- 2.1.1 审判委员会的萌芽16-17
- 2.1.2 审判委员会的形成17
- 2.1.3 审判委员会的发展17-18
- 2.1.4 审判委员会的变迁原因分析18-19
- 2.2 审判委员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9-22
- 2.2.1 审判委员会性质具有双重性19
- 2.2.2 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违背诉讼程序原则19-20
- 2.2.3 审判委员会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20
- 2.2.4 审判委员会导致司法责任难以追究20-22
- 第三章 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废之争22-26
- 3.1 审判委员会存废观点介绍22-23
- 3.1.1 废除说22
- 3.1.2 主存说22-23
- 3.2 关于审判委员会废除说之缺陷23
- 3.3 审判委员会主存说之成立23-26
- 第四章 审判委员会的改革模式26-39
- 4.1 域外特殊审判庭模式考察26-33
- 4.1.1 美国的“满席听审”(en banc hearing)制度26-27
- 4.1.2 德国的“大审判庭”制度27-29
- 4.1.3 法国的“混合法庭”与“大法庭”制度29-30
- 4.1.4 日本的大法庭制度30
- 4.1.5 域外特殊审判庭模式特点分析30-32
- 4.1.6 域外特殊审判庭模式的评析32-33
- 4.2 国内审判委员会模式考察33-39
- 4.2.1 人民法院四个“五年改革纲要”关于审判委员会的模式变迁33-35
- 4.2.2 各地人民法院关于审判委员会的模式探索35-37
- 4.2.3 各地人民法院关于审判委员会改革模式探索分析37-39
- 第五章 审判委员会模式改革的基本路径39-56
- 5.1 审判委员会模式运行中的基础理论问题39-45
- 5.1.1 关于审判委员会的性质39-42
- 5.1.2 关于审判委员会的职能42-43
- 5.1.3 关于审判委员会与合议庭的关系问题43-44
- 5.1.4 关于审判委员会与法院党组的关系44-45
- 5.2 审判委员会的运行机制45-50
- 5.2.1 审判委员会作为审判组织方面的机制问题45-49
- 5.2.2 审判委员会作为审判管理、监督组织方面的机制问题49-50
- 5.3 审判委员会的模式改革设计50-52
- 5.3.1 审判委员会的性质50-51
- 5.3.2 审判委员会的职责51
- 5.3.3 审判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完善勾勒51-52
- 5.4 审判委员会改革的具体路径52-54
- 5.4.1 进程维度:审判委员会两种模式并存52
- 5.4.2 制度维度:审判委员会运行机制的完善52-54
- 5.5 审判委员会模式改革展望54-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鲁智勇;;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思考[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2期
2 徐光华;郭晓红;;民意和媒体对刑事司法影响的考察——以两起“捡”球案同案异判为例[J];法商研究;2012年06期
3 陈迎新;我国审判委员会制度反思[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谢晖;论法律实效[J];学习与探索;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亚宇;;认真对待评议——群体决策心理视角下的合议庭评议功能之弥合[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本文编号:592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59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