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22:26

  本文关键词: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纠纷 多元化 调解 新时期 诉讼


【摘要】:纠纷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影响社会安定与正常秩序,纠纷解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直观地反映着社会的法治水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不断变迁,新型利益主体发展迅速,利益格局逐步调整,使得现阶段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复杂多样化的趋势。在利益冲突多元化、纠纷类型复杂化、群体性纠纷事件激增的情况下,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非常必要。 农村的法律实践情况决定着整个国家法制现代化水平。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存在诸多问题:纠纷解决途径单一、诉讼总量高度增长、法院不堪重负,诸多案件久拖未决导致矛盾加剧。即使法院判决,也难以真正化解纠纷,甚至双方结怨更深,增加了潜在的社会矛盾。农村纠纷诉讼外的解决机制,如人民调解制度也存在调解组织覆盖面不全,工作方法简单,调解缺乏制度化保障和基层纠纷缺乏预警机制等不足。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尚缺乏合理的衔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ADR模式,以法院为主导,重视调解、仲裁,具有开放性,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德国ADR制度则着重各机制之间的合力协作,用专业性的替代纠纷解决机制分流民事纠纷,缓解诉讼压力。日本调停制度与美国ADR模式不同,属于法院附设的诉前调解,这一制度缓解了移植法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冲突,成为沟通法律规则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包括诉讼机制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基本理念是强调诉讼与非诉讼、国家司法制度与社会机制、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国家救济与社会救济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应从农村社会的特殊性和实际特点出发,充分利用传统资源,尊重和宽容无害的民俗习惯,理顺诉讼与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关系。以诉讼为主的司法途径,必须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等非诉方式合理衔接。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完善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制度,优化农村人民调解员队伍,扩大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受案范围,健全基层人民调解预警机制;二是完善农村基层法律援助制度,让农民了解法律援助,并制度化保障农村法律援助经费,扩大法律援助制度的范围,实现应援尽援;三是增设小额诉讼程序以起到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诉讼效率的作用;四是有效发挥派出所解决纠纷功能,减少司法资源浪费;实现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衔接,使农村纠纷解决做到及时、公正,从而建立起一个稳定、和谐的农村社会。
【关键词】:农村纠纷 多元化 调解 新时期 诉讼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一、农村社会与农村纠纷特点分析12-20
  • (一) 新时期农村社会特点12-14
  • 1. 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12
  • 2. 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12-13
  • 3. 人际关系的理性化13-14
  • (二) 当前农村纠纷的主要类型14-16
  • 1. 农村相邻关系、民间借贷纠纷14-15
  • 2. 由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农村土地纠纷15
  • 3. 婚姻家庭纠纷15-16
  • 4. 涉农交通事故纠纷16
  • (三) 当前农村纠纷的特点16-18
  • 1. 农村纠纷复杂多元化16-17
  • 2. 农村纠纷易激化性17
  • 3. 农村群体性纠纷增多17-18
  • (四) 农村纠纷对农村社会的影响18-20
  • 1. 破坏家庭秩序、降低村集体凝聚力18
  • 2. 不利于农村秩序的稳定18-20
  • 二、我国农村纠纷解决机制与问题20-27
  • (一) 农村纠纷传统解决方式及影响20-21
  • 1. 传统中国民间调解20-21
  • 2. 从民间调解到人民调解21
  • (二) 现有农村纠纷解决机制21-25
  • 1. 诉讼机制22
  • 2. 非诉讼机制22-25
  • (三) 当前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不足25-27
  • 1. 农村纠纷调解组织不健全,调解缺乏制度化保障25
  • 2. 农村纠纷缺乏预警机制25-26
  • 3. 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缺乏有效衔接26-27
  • 三、域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27-32
  • (一) 美国ADR制度27-28
  • (二) 德国ADR制度28
  • (三) 日本ADR制度28-29
  • (四) 域外ADR制度对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29-32
  • 1. 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纳入司法改革的范围29-30
  • 2.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需立足与我国基本国情30-32
  • 四、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与完善32-44
  • (一) 根据矛盾性质选择纠纷解决机制32-33
  • 1. 采取非诉讼方式调和内部纠纷32-33
  • 2. 诉诸法律解决外部纠纷33
  • (二) 完善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制度33-36
  • 1. 扩大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受案范围33-34
  • 2. 将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程序有机结合34-35
  • 3. 优化农村人民调解员队伍35-36
  • 4. 健全基层人民调解预警机制36
  • (三) 完善农村基层法律援助制度36-39
  • 1. 让农民了解法律援助制度37
  • 2. 扩大法律援助的对象和范围37
  • 3. 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机构设置37-38
  • 4. 制度化保障农村法律援助经费38-39
  • (四) 完善派出所解决纠纷功能39-40
  • (五) 在农村司法机制中构建小额诉讼程序40-41
  • (六) 合理衔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41-44
  • 1. 完善以基层法院为核心的司法解决机制41-42
  • 2. 积极引导民间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发展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富;;我们是如何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石家庄现场会上的发言(摘录)[J];人民调解;2004年07期

2 ;探析镇(街道)调委会的定位与运作[J];人民调解;2004年07期

3 孟庆忠;;赞《人民调解》[J];人民调解;2004年11期

4 马保民;;坚持“三个围绕” 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发展[J];人民调解;2004年11期

5 施朝兴;;认真贯彻“三个文件” 实现人民调解工作的“五个转变”[J];人民调解;2004年12期

6 张家茂;;试论新时期民间纠纷的特点及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思路[J];人民调解;2004年06期

7 史延河;;浅谈人民调解协议[J];人民调解;2004年06期

8 本刊;;石家庄市人民调解工作迈大步[J];人民调解;2004年06期

9 ;探索人民调解工作专业化、社会化建设之路[J];人民调解;2004年10期

10 杨育林;规范人民调解协议 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J];中国司法;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斌;;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 不断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2 熊明华;;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A];湖南省第十届公安理论研讨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课题论文集[C];2008年

3 张云香;;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创新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启示[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4 杨兵;;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决定书的效力及其瑕疵救济——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5 高雪梅;;律师参与社区调解与社会和谐[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春杨;;完善人民调解 化解社会矛盾——从华北人民政府《关于民间纠纷调解的决定》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7 赖梁盟;王晓萍;吴德恩;罗红霞;;贵州省行政调解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8 刘淑娟;徐麟;;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互动与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重读董必武《论加强人民司法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9 春杨;;人民调解是人民司法的重要补充——读华北人民政府《关于民间纠纷调解的决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10 陈勰;黄思思;张超;;医调委听证制度建设与公正性思考[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杨鹏程;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在肥召开[N];安徽日报;2002年

2 记者 谭西 通讯员 陈厚道;人民调解,社会和谐的润滑剂[N];安康日报;2005年

3 魏周勤;加强人民调解 维护社会稳定[N];白银日报;2005年

4 邢海水;用先进典型引领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N];承德日报;2005年

5 王金法 许庆勇;做好人民调解 争创四无百优[N];中国石化报;2004年

6 柏绍金 马赛美;双柏县人民调解工作措施扎实[N];楚雄日报(汉);2005年

7 罗宝珠;我州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新进展[N];楚雄日报(汉);2005年

8 潘学安;全面认识人民调解的地位作用 加强和重视人民调解工作[N];楚雄日报(汉);2005年

9 郭少军 张起涛;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的作用[N];大连日报;2005年

10 记者王宇;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召开[N];法制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宏辉;人民调解的监管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2 宋明;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桥;和谐社会背景下湖南省人民调解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李舒华;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谈芳;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贺利云;人民调解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唐茂林;论人民调解的转型[D];湘潭大学;2006年

6 郭晓锋;人民调解的探究与重构[D];河南大学;2007年

7 丘申长;论人民调解复兴[D];厦门大学;2007年

8 张红;人民调解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霞;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及其制度完善[D];湘潭大学;2011年

10 黄小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探索及历史启示[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53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653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8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