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刑事司法案例指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05:27

  本文关键词:刑事司法案例指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指导性案例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 规范考察 完善路径


【摘要】:司法统一是司法公正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而刑事案件的法律裁判要求法院经过严格的诉讼程序,对事实的法律性质认定,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进行公正的法律评价,从而,维护中国法制的稳定与统一。然而,“同案不同判”、“冤假错案”现象是当前司法践中面临的问题之一,这严重损害着司法的权威性,削弱了司法的公信力。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不断地进行司法改革。2005年,人民法院的“二五改革纲要”提出建立案例指导制度,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布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第一批指导性案例。因此,逐步改变现有的成文法固有的弊端,能够约束法官准确地适用法律规范,统一司法尺度。随着指导案例3号、4号的公布,中国刑事指导案例终于从理论创制到制度构建的转变。指导案例中的裁判要点的细则化为以后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一种司法指导,也为当事人的司法预期提供了可能性,推动着刑事司法在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的不断完善。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指导案例3号潘玉梅、陈宁受贿案,指导案例4号王志才故意杀人案的全面分析,从中得出中国指导性案例的自身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中国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从而对案例指导制度的性质进行界定。同时,全面分析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的主要内容,探讨中国刑事案例指导制度在判例选编程序,研判指导性案例的合法性,并发现案例指导制度存在若干问题,比如:指导性案例的创制权垄断性、案例来源的审级非序化。第三部分,通过对两大法系判例制度的研究,从中比较中国刑事案例指导制度之异同。即使同属于普通法系的英国和美国,其判例法制度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点。尤其以最高法院的判例选编差异性最为明显。第四部分,针对第二部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理性分析,进而既可以解决现有的制度实际中的矛盾,也可以为案例指导制度的真正运行提供一定的思路。因此,指导性案例实现从制度层面向司法实践方面的转变。由于案例指导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现有案例指导制度为研究对象,并没有侧重于案例指导制度本身性质、涵义的理论探讨。若从法律功能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现有的指导性案例的生成机制,理顺此项制度的创建思路,不断地完善现有的制度,通过案例来指导促进司法统一。
【关键词】:指导性案例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 规范考察 完善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第一章 指导性案例的实证分析9-16
  • 一、指导性案例的形式分析9-12
  • 二、指导性案例的实质分析12-16
  • 第二章 中国刑事案例指导制度考察16-24
  • 一、中国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理论考察16-19
  • (一) 中国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出台背景16-17
  • (二) 中国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理论基础17-19
  • 二、中国刑事案例指导制度规范考察19-24
  • (一) 《规定》合法性探讨19-20
  • (二) 创制权的垄断性20-21
  • (三) 案件来源的非审级化21-22
  • (四) 制度建构的非司法化22-24
  • 第三章 域外判例制度的比较研究24-37
  • 一、英美法系判例制度考察24-29
  • (一) 判例选编规定的明文化24
  • (二) 制作机关官方性与独立性24-25
  • (三) 判例来源的审级化25-26
  • (四) 判例的出版公开化26-28
  • (五) 判例的变更路径28-29
  • 二、大陆法系判例制度考察29-37
  • (一) 判例选编规定的合法性29-30
  • (二) 创制主体的多样性30-31
  • (三) 判例来源的多元化与单一化31-33
  • (四) 判例的变更路径33-37
  • 第四章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完善路径37-42
  • 一、《规定》性质之界定37-38
  • 二、指导性案例的创制权38
  • 三、案例来源的审级化38-40
  • 四、指导性案例的诉讼化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帆;;论我国定罪司法解释的标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刘志峰;;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行政审判制度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韦志明;刘明翠;;和谐视野下的农村非讼解纷方式——以桂东南农村农民法律意识调查为进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4 王永东,曾中秋;我国民法法典化的条件准备[J];安康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5 骆绪刚;王荣利;;论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培植[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刘永存;;民法典对民法文化发展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沈岿;;制度变迁与法官的规则选择——立足刘燕文案的初步探索[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8 王小能;刘德恒;;中国内地与香港两法域私法冲突与应对[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9 朱庆育;;民法典编纂中的两个观念问题[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10 李中原;;中世纪罗马法的变迁与共同法的形成[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百灵;;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解读[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高军;;宪政视野中的当代中国环境危机[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3 吴俊明;;法律思维的转型与法治建设[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宪权;吴允锋;;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刑法新理念的建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5 张磊;;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6 李青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观与司法解决纠纷机制在农村社会中的现实困境及运作进路——以民事司法为基点[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7 刘蜜;;也论程序法是法治的核心——董必武法治思想探讨[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8 龚恒超;;提高司法判决可接受性需要更多“揆情度理”——学习董必武法学思想的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9 杨海坤;;善治视野下服务型政府的塑造——以国务院制定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条例》为例[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朱庆;;“商人”本质的反思:一个身份的视角——兼论我国制定“商事通则”的必要性[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秀渊;拉丁美洲民法典的历史与现实[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解锟;英国慈善信托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现U,

本文编号:665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665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