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非讼裁判的效力与变更

发布时间:2017-08-17 07:06

  本文关键词:非讼裁判的效力与变更


  更多相关文章: 非讼裁判 裁判变更 形式确定力 既判力 形成力


【摘要】:非讼裁判和诉讼裁判虽形式相同,但效力内容却差异很大。不仅如此,因实体法目的不同,不同类型非讼案件的裁判效力也有所差异。裁判变更程序虽很好地解决了非讼案件须因应情势变化不断调整裁判的需要,但同时也影响到裁判效力的稳定性;因而裁判变更程序存在着严格的条件限定,其对裁判效力的影响在具体内容上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非讼裁判 裁判变更 形式确定力 既判力 形成力
【分类号】:D926.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大陆法系国家与地区对诉讼裁判与非讼裁判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诉讼程序采用的判决、裁定、决定等裁判形式亦被适用于非讼程序。我国亦是如此。不过,大陆法系诸多国家与地区在非讼程序中均采用了相对固定的裁判形式,例如,德国采用的是决定(beschluss)形式,日本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郝振江;;论非讼程序在我国的重构[J];法学家;2011年04期

2 郝振江;;论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判的效力[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3 傅郁林;;小额诉讼与程序分类[J];清华法学;2011年03期

4 郝振江;;论非讼程序的功能[J];中外法学;2011年04期

5 江伟;常廷彬;;论已确认事实的预决力[J];中国法学;2008年03期

6 章武生;;非讼程序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法学;2011年03期

7 肖建国;;回应型司法下的程序选择与程序分类——民事诉讼程序建构与立法的理论反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郝振江;;德日非讼程序审理对象介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龙哲;王红军;王石磊;;论自由心证原则[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2 张刚;王成军;;关于构建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法律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姜巧灵;;非讼程序的缺陷及其完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郭雳;;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制度反思[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5 肖建华;陈琳;;法官释明权之理论阐释与立法完善[J];北方法学;2007年02期

6 夏永全;;业主撤销诉讼当事人研究——兼评最高人民法院两个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J];北方法学;2010年03期

7 王亚明;卢平;;庭审诉讼指挥权:问题及排解[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9 肖建国;黄忠顺;;诉讼实施权理论的基础性建构[J];比较法研究;2011年01期

10 马强;;美国小额法庭制度与借鉴[J];比较法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磊;;论先决问题的司法判定模式——兼议民事诉讼中间裁判制度之完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程守太;;浅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肖芳;;民事诉讼费用负担的实证研究——兼谈败诉方负担原则的完善与突破[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4 邹碧华;王建平;陈婷婷;;“要件事实”框架内法官释明路径之建构[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5 唐墨华;;民事撤诉程序的异化与复归——以保障审判权的合轨运行为视角[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胡宜奎;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公司参加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钟淑健;民事抗辩权及其基本规则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言浩;不当得利法的形成与展开[D];复旦大学;2011年

6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江涛;民事诉讼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佳;民行交叉案件诉讼处理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曹如波;公司非讼程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小隆;公益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PrPr;股东会决议瑕疵之诉的程序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贝奇;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周琪;虚假诉讼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沈宝琴;预决事实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陆磊;论证券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的实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丽娟;民事附带上诉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肖梅;民事起诉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郁林;;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民事诉讼法[J];当代法学;2011年01期

2 肖建国;;中国民事执行立法的模式选择[J];当代法学;2011年01期

3 左卫民,谢鸿飞;论民事程序选择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4 许少波;;论民事裁定的既判力[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6 马怀德,张红;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的交织与处理[J];法商研究;2003年04期

7 汤维建;;挑战与应对:民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新发展[J];法学家;2010年03期

8 陈桂明;赵蕾;;中国特别程序论纲[J];法学家;2010年06期

9 郝振江;;论非讼程序在我国的重构[J];法学家;2011年04期

10 傅郁林;论民事上诉程序的功能与结构——比较法视野下的二审上诉模式[J];法学评论;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张先明;[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傅郁林;[N];人民法院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登来;论“预决的事实”在后案审理中的作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阳友;;既判力理论与再审制度的冲突与平衡[J];法律适用;2006年07期

2 林剑锋;;民事判决的标准时与既判力的时间范围[J];民事程序法研究;2007年00期

3 田勇军;;论行政判决之既判力——以与民事判决既判力比较为视角[J];行政法论丛;2010年00期

4 潘虹;;当事人不得约定排除调解书的既判力[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5期

5 周浩;;既判力理论视角下环境公益诉讼滥诉问题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年04期

6 蒲菊花;部分请求理论的理性分析[J];现代法学;2005年01期

7 刘涛;王欢;;诉讼和解的既判力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年24期

8 张婷;;论民事判决既判力的根据[J];法制与社会;2007年05期

9 王颖;;从民事诉讼的角度浅谈既判力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09期

10 谢春华;;浅论程序终结性与既判力[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军;;判决的既判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贾亚强;;试论行政判决既判力及其司法实践[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浩;;司法公正与民事再审事由的修订[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4 周东平;白璐;;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5 路红青;;论董必武的司法权威观及其现实意义[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6 方扬慧;;对确立我国民事中间判决制度的思考——以“用”与“弃”之争为视角的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小满;;论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规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于喜富;;比较法视角下仲裁裁决的执行监督——兼论我国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制度之存废[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徐昕;;诉权的经济分析[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忠林;法院调解与既判力之含义剖析[N];江苏法制报;2010年

2 记者 肖黎明 王晓芸;民事部分再审不影响刑事裁判的既判力[N];法制日报;2004年

3 戴春林;既判力的主体范围在执行中的扩张[N];人民法院报;2001年

4 谭滨;民事抗诉权与民事判决既判力[N];检察日报;2002年

5 记者 郭春雨 王钰 通讯员 李伟杰 记者 梁建军 通讯员 夏琼瑶 尹锋;维护生效判决既判力和法律严肃性[N];人民法院报;2002年

6 宋宁;该案应如何处理[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蒋惠岭;“买卖判决书”难以逾越法律障碍[N];法制日报;2005年

8 宋亚平;申诉复查的价值功能[N];江苏法制报;2005年

9 徐东辉;如何处理“足以推翻生效裁判事实的证据”[N];江苏法制报;2006年

10 付德明;有错不纠才是更大的恶[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瑞成;民事判决既判力与程序保障原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2 孔军;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及其在我国的确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宋春雨;论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5 李哲;刑事裁判的既判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王作洲;既判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魏锋;执行当事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张述元;论刑事审判监督二重性及制度创新[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张临伟;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李汉昌;诉讼标的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福勇;民事生效判决与既判力问题探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梁鹏;论诉讼标的[D];山东大学;2005年

3 赵洁;论部分请求制度的确立[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淼;代位诉讼之既判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朱鑫鹏;论一部请求诉讼[D];郑州大学;2004年

6 顾登来;论“预决的事实”在后案审理中的作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7 陈建辉;论刑事诉讼中一事不再理原则[D];湘潭大学;2007年

8 詹小燕;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陈红;论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田春雨;民事再审申请复查程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87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687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5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