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以刑定罪的知识生产——过程叙事、权力逻辑与制约瓶颈

发布时间:2017-08-22 13:07

  本文关键词:以刑定罪的知识生产——过程叙事、权力逻辑与制约瓶颈


  更多相关文章: 以刑定罪 定罪思维 权力逻辑 制约瓶颈 压力型体制


【摘要】:以刑定罪是转型期中国刑事法官笼罩在多重司法压力阴霾下所进行的一种"法律的非正式运作"。它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相结合、体制与机制相策应、规范与情理相交织的实践理性产物。诸如"转型期中国"、"压力型体制"、"司法治理化"以及"罪刑不典型"等,表明其生发与存在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与现实的合理性。而即便暂时抛开其刑法教义学上的正当性问题不谈,仅就当下中国刑事司法场域中普遍存在的行政化的体(机)制、紧张的法检制约关系、严格的错案责任追究以及隐秘的技术经验传播等而言,其均对其知识出产与拓展形成现实制约。这就决定了,这种"逆向型"的定罪思维或逻辑,不可能成为一种个案裁判意义上的"普适性知识",而只能以一种疑难个案"处理术"的方式隐性存在。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以刑定罪 定罪思维 权力逻辑 制约瓶颈 压力型体制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法社会化研究”(11BFX109)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量刑反向制约定罪研究——基于司法知识社会学的考察”(1402076C)
【分类号】:D924.1;D926.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无论是作为一种既存的疑难案件刑事司法样态,还是作为一种隐性的刑事司法裁判知识,以刑定罪1这一“逆向型”的定罪思维或逻辑,都已客观、真实地存在于“转型期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的刑事司法场之中。但不可否认,它在当下中国刑事法治的话语体系中却也是极为尴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建达;;转型期我国犯罪治理模式之转换——从“压力维控型”到“压力疏导型”[J];法商研究;2012年02期

2 李建勇;;最优化论与社会总值效益论在侵权案审判中的比较研究——以知识产权侵权为视角[J];东方法学;2012年03期

3 李建明;错案追究中的形而上学错误[J];法学研究;2000年03期

4 白建军;论刑法不典型[J];法学研究;2002年06期

5 陈杭平;;论中国法院的“合一制”——历史、实践和理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06期

6 苏力;;审判管理与社会管理——法院如何有效回应“案多人少”?[J];中国法学;2010年06期

7 白建军;;从中国犯罪率数据看罪因、罪行与刑罚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8 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哲学研究;2000年12期

9 梁上上;;制度利益衡量的逻辑[J];中国法学;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令健;法院调解社会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张富良,刘书英;从治理主体角度透视乡村治理危机——河南省Z县村支书、村主任现状调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4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5 王圣扬;夏珍珍;;论中国当代传媒与司法的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6 施鹏鹏;;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7 孙军;;拘留、逮捕赔偿责任之异化与回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8 郭世杰;;论“监企合一”与我国监狱职能的实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9 李婷;次道德现象及其刑事法理依据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李继武;;高度反思的学说与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秉志;阴建峰;;新中国刑法立法60年——以影响刑法立法的客观范畴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泽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冯仁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适用解读[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巩富文;姚宏科;;刑事从宽政策之困境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杨迎泽;朱全景;;和谐社会、法律监督与检察官职业培训[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田先红;;乡村治理转型与基层信访治理困境[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苗启明;;论思维的三重制约关系与辩证思维方式——兼淡辩证逻辑的一些问题[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9 熊春泉;童春荣;;规范量刑与自由裁量——博弈中的纳什均衡[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安;;城市化、腐败与刑事犯罪[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季晓希;试论我国村民自治的历史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席晓鸣;论刑民交错现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潘爱青;增设执业资格刑的立法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婷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曾德伟;浅析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及其现代价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寺田浩明;王亚新;;清代民事审判:性质及意义——日美两国学者之间的争论[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2期

2 刘忠;;“从华北走向全国”——当代司法制度传承的重新书写[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徐昕,徐昀;非正式开庭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5年01期

4 徐胜萍;;民事纠纷解决的第三领域——法院委托调解[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曾令健;;承继·契合·沟通——结构主义视角下的人民调解[J];当代法学;2009年06期

6 范愉;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J];中国司法;2004年10期

7 李浩;;法院协助调解机制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李喜莲;;法院调解优先的冷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刘加良;;民事诉讼调解社会化的根据、原则与限度[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范愉;;诉前调解与法院的社会责任 从司法社会化到司法能动主义[J];法律适用;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东升 通讯员 叶长衫;[N];法制日报;2007年

2 庄亦正邋王晓红 丁柯佳;[N];人民法院报;2007年

3 蒋福康;[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最高人民法院 姜启波 潘杰;[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记者 聂敏宁 通讯员 李勇;[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记者 王鑫 通讯员 魏军;[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记者 陈海发 冀天福;[N];人民法院报;2009年

9 记者 林晔晗 通讯员 王创辉 段体操;[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记者 罗书臻;[N];人民法院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李艳君;从冕宁县档案看清代民事诉讼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建蕊;民国时期的民事调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19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719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3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