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法院能动司法的利与弊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法院能动司法的利与弊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在司法审判领域明显反映出来,人民法院遇到的司法难题前所未有。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国各级法院按照中央、最高法院“能动司法”的重大决策部署,强化依法服务大局的责任意识,坚持能动司法,充分延伸审判职能,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能动司法或司法能动主义成为近年来我国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关于能动司法的评价争议比较大,特别是司法实务界与法学理论界所执的观点有些不同,考虑的角度也有所区别。 司法能动主义是近代司法制度发展的产物,最早起源于美国,本文从美国司法能动主义的发源和发展入手,对司法能动主义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探究。美国的司法能动主义主要表达的是司法审查,司法权制衡立法权和行政权,是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在法律层面的重要表现。所以,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能动司法与西方司法能动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能动司法必然是为国家稳定和人民利益服务,能动司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司法机关特别是人民法院怎样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能动司法自被移植到中国开始,就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能动司法是非常时期中国司法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是中国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开始尝试摸索自己本土的司法模式,是结合自身实际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系。能动司法要求司法机关要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发展,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展开各项司法活动,这充分体现了能动公司法的政治性。“存在即合理”,能动司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基础,司法机关内部的巨大压力和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因素,导致了这一次重大的司法改革。全国各级法院掀起了一片能动司法的热潮,最高院通过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司法解释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各级法院主动送法上门、普法宣传、提出司法建议为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大力推行大调解,通过创新各种调解方法积极化解社会纠纷,加强司法民主与公开提高司法透明度,这些都是当前人民法院能动司法的具体做法。但是究竟效果怎样,还需要客观、事实的分析和评价。能动司法取得的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各种司法解释的及时颁布弥补了立法的不足,缓解了法律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另外,由于人民法院的积极作为,司法的质效有了明显提高,困扰法院的头疼问题也能被有效化解,通过倾听民意,满足群众法律需求,司法公信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不能盲目乐观,能动司法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由于我国司法环境还不够理想,法官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些司法手段的过度运用引发了能动司法的风险,法院因巨大的工作量不堪重负,缺少制度规范导致了司法腐败的滋生,法外创新忽略了程序正义的价值。如果要保持能动司法的良性运行,必须在制度上加以规范,不能违背司法的运行规律,保持适度的法律理性。能动司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只有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法的精神和价值,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能动司法的利、弊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介绍和分析,结合法院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能动司法的现实效果,立足于中国司法实践,倡导一种理性的、科学的能动司法,以期为中国的司法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希望对能动司法的利弊进行客观的阐述和分析,以此为我国司法制度的研究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法院 能动司法 利 弊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6.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一、能动司法的内涵13-18
- (一) 西方司法能动主义的历史发展——以美国为视角13-14
- (二) 能动司法的定义14-18
- 二、中国法院能动司法实践的特点18-21
- (一) 是中国式司法的探索尝试18-19
- (二) 强调司法权的政治功能19
- (三) 通过政策推动的方式贯彻执行19-21
- 三、能动司法在中国的发展21-28
- (一) 在中国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21-23
- (二) 中国法院能动司法的表现形式23-28
- 四、中国法院能动司法的益处28-33
- (一) 弥补立法不足28-29
- (二) 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实质公正29-30
- (三) 有利于化解司法难题30-31
- (四) 有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31
- (五) 有利于化解最基层的社会矛盾31-33
- 五、中国法院能动司法的弊端33-39
- (一) 当前法院能动司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3-36
- (二) 法院能动司法产生的消极作用36-39
- 六、对当代中国法院能动司法的几点建议39-42
- (一) 能动司法要严格遵循司法自身的规律39
- (二) 要结合能动司法的实践建立相关制度规范39-40
- (三) 要加强法院队伍建设40
- (四) 能动司法要保持适度的理性40-42
- 结论42-44
- 参考文献44-46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46-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夏红;;法官郁华被暗杀始末[J];法律与生活;2011年14期
2 代志鹏;秦岩;;从大众化到职业化——中国法院人员结构变迁的历史考察[J];吕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吕芳;;中国法院10年(2000~2010年)法律适用问题探讨[J];法学;2011年07期
4 张晶;;刑事庭审实证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6期
5 郭鹏;;信息网络传播权涉外侵权的中国法院管辖权分析——以《网络著作权司法解释》第1条的完善为中心[J];法学评论;2011年05期
6 杜涛;;走出囚徒困境:中日韩民事判决相互承认制度的建构——以构建东亚共同体为背景的考察[J];太平洋学报;2011年06期
7 陶乾;;中欧搜索引擎关键词引发的商标侵权案件分析[J];知识产权;2011年04期
8 李迅;;中国拒绝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实务研究[J];仲裁研究;2011年01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有良;;中国法院不宜审理美国专利商标局所授予专利权的权属纠纷案件金[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2 杜焕芳;;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权实证研究——一个以司法为中心的考察[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私法卷)[C];2006年
3 金赛波;;中国法院尊重和接受UCP500[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下卷)[C];2000年
4 聂勇;;质疑一次性赔偿结案[A];黑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二届理事会换届大会暨三届理事会一次会议文集[C];2004年
5 张保生;李响;;国外PE投资者如何在中国采取法律行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祝默泉;沈晓平;;承运人对无单放货的抗辩——兼析中国近期判例[A];中国律师2001海商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姜丹明;;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管辖权问题[A];专利法研究(2001)[C];2001年
8 王振清;胡浩立;;维护司法权威 构铸和谐社会——从董必武的司法权威思想对促进审判工作的启示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9 文柳山;;破产管理人境外诉讼探讨——对《企业破产法》第21条的思考[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静焕;;许霆案的逻辑考问[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剑军 通讯员 吴涛;汉江中院院长做客中国法院网[N];湖北日报;2009年
2 陈刚;司法的“柔性”与“理性”美[N];莱芜日报;2010年
3 记者 刘学军;乔生彪做客中国法院网畅谈“平民法官”[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河南省获嘉县法院 郭盛永 史献梅;开通微博:推进阳光司法的新探索[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娄银生 本报通讯员 沈荷 孙彩萍;能动司法的活力之源[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汤维建;让司法的殿堂光明普照[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游伟;“保证司法的独立与公正”应成为共识[N];法制日报;2011年
8 浙江省宁海县人民法院 金萍;延伸司法的“触角”[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游伟;维护司法的公正和权威[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李菊初;走在和谐司法的路上[N];常德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艾佳慧;社会变迁中的法院人事管理[D];北京大学;2008年
2 刘瑛;《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解释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梁三利;法院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吕芳;中国法院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刘李明;社会舆论的司法意蕴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吴晓蓉;法治实践中的德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论中国法院能动司法的利与弊[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帆;司法的权力“规训”[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韩鹏华;从界限维度探析能动司法的困境与突围[D];山东大学;2011年
4 周超;当代中国语境下能动司法的合理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宝林;论能动司法的界限及实现[D];南京大学;2011年
6 谢夫志;能动司法的争议及规制[D];苏州大学;2012年
7 刘怀丕;论网络民意对司法的监督[D];兰州大学;2012年
8 周媛媛;民意与司法的互动关系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9 龙春霞;压力下的独立—民意与司法的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10 陈青;习俗对我国司法的作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08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10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