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论公司买回自己股份之财源限制——比较法考察及我国立法模式之选择

发布时间:2018-01-28 00:03

  本文关键词: 公司买回自己股份 偿债能力测试 资本 可分配利润 出处:《法商研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公司买回自己股份的资金来源进行立法规制的缘由是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但对买回股份资金来源的限制又不能太过严格,否则就阻滞了公司正常的商事运营,而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是各国在立法时均应考虑的问题。对比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国家的相关规则,我们发现偿债能力测试模式在公司运营的效率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上做到了较好的平衡。我国新近对公司法中的注册资本制度进行了大胆革新,秉承新的公司法理念,对我国公司买回股份财源的规制应转变思路,可以借鉴偿债能力测试作为规范尺度,并将股利分配、股份买回等从公司转移财产到股东的行为均视为"公司对股东的分配",适用统一的规范;同时,还应确立在公司处于不可清偿境地时董事对公司债权人的信义义务。
[Abstract]:The reason for the legislative regulation of the source of funds for the company to buy back its shares i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creditors of the company, but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sources of the funds to buy back the shares should not be too strict. Otherwise, it will block the normal commercial operation of the company, and how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is a question that all countries should consider in legislation. Compared with the relevant rule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We find that the solvency test model has achieved a good balance between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mpany oper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China has recently carried out a bold innovation of the registered capital system in the company law. Adhering to the new company law concept, the regulation of our company to buy back the share of financial resources should be changed thinking, we can learn from the solvency test as a standard yardstick, and the dividend distribution. The transfer of property from the company to the shareholders is regarded 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any to the shareholders", which is governed by uniform norm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fiduciary obligation of the directors to the creditors of the company when the company is in a non-deliverable position.
【作者单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820056)
【分类号】:D922.291.91
【正文快照】: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正案)》(以下简称新《公司法》),对公司的注册资本制度进行了大胆革新,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对注册资本实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有另行规定的以外,新《公司法》取消了有限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殷盛;;欧盟的公司资本制度变革[J];法学;2007年09期

2 杨光;;企业濒临破产时与破产重整程序中的董事信义义务研究[J];法治研究;2015年01期

3 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J];法学研究;2003年05期

4 施天涛;;公司资本制度改革:解读与辨析[J];清华法学;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磊杰;;论美国公司法中的异议股东股份评估权制度[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黄金满;;资本维持原则的理论进路[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朱庆;;我国应允许概括目的下的股份回购[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胡智强;;公司控制权的法律透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洪功翔;丁媛;;美国公司治理中经理人员的核心地位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傅穹;股票面额取舍之辩[J];比较法研究;2004年06期

7 薄燕娜;;公司立法理念的选择——以中西法律传统比较为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6年03期

8 肖和保;;股东提案权制度:美国法的经验与中国法的完善[J];比较法研究;2009年03期

9 刘彦沣;;公司董事查阅权:美国法的经验和启示[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10 王勇;;简析关联企业破产中的特殊债权人问题——从一个假设谈起[J];商业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建斌;;科斯法律经济学本土化路径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雷兴虎;刘斌;;强化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傅穹;赵玉;;私募股权基金治理的法律分析[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4 崔秀梅;;市场化进程、最终控制人性质与企业社会责任——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周晓苏;张继袖;;控股股东关联交易的后果研究——以制度变迁为视角[A];当代会计评论(第1卷第1期)[C];2008年

6 薛德余;;第一大股东、最终控制人和支持——基于中国上市公司ST制度的实证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7 郭媛媛;;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控制权配置研究[A];中国企业持续成长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郭媛媛;王季;;家族企业控制权演进的路径[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9 薛磊;;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互利共赢战略的微观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10 熊进光;张怡超;;2007—2008年商法研究综述[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海光;国有控股企业所有权边界与财务战略取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周杰;公司治理对归核化战略决策及其实施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龙建辉;银行监督与公司治理效率[D];浙江大学;2011年

4 徐萌娜;股权分置改革对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贾翱;公司法上新股发行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邢丹;关联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怀坤;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胡宜奎;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公司参加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方俊;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利益平衡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陈帆;基于契约关系的PPP项目治理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卜仕;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李剑;我国公司高管信义义务的法律实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许敏妮;企业集团破产中适用的实体合并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罗婷婷;论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法律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华瑶;公司法上的债权出资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珊;衡平居次原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倪伟;股东债权出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徐萍萍;股权出资的问题及其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沈军芳;借鉴美国LLC制度之利弊分析及过渡性安排[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杨洪磊;职业经理人力资本出资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富青;公司资本制度:设计理念与功能的变革——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立法观念的转变与路径选择[J];法商研究;2004年01期

2 雷兴虎;现代西方国家公司法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公司法的选择[J];法学评论;1998年04期

3 罗培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裁判困境及若干解决思路[J];法学;2007年12期

4 彭冰;现行公司资本制度检讨[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J];法学研究;2003年05期

6 吴丹红;透视证人拒证权的价值理念[J];律师世界;2001年09期

7 彭冰;;现行公司资本制度的实现机制研究[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8 甘培忠;;论公司资本制度颠覆性改革的环境与逻辑缺陷及制度补救[J];科技与法律;2014年03期

9 傅穹;路径依赖与最低资本额安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6期

10 傅穹;公司资本信用悖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鹏,兰霞;公司资本信用及相关问题检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邓江秀;;探寻公司强制规范的合理边界——读《重思公司资本制原理》[J];法人杂志;2005年04期

3 严名平;公司资本权属探讨[J];湖湘论坛;1999年02期

4 辛文;韩尚锟;蒋国亮;;论我国公司资本的法律规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年04期

5 傅穹;公司资本制生成的初始动因——从公司参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观察[J];行政与法;2003年11期

6 胡国成;公司的崛起与美国经济的发展(1850—1930)[J];美国研究;1993年03期

7 傅穹;公司资本信用悖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5期

8 周喻;;浅析公司资本诉讼的成因[J];法制与社会;2009年33期

9 佐藤孝弘;;从社会责任角度设计中国公司治理[J];公司法律评论;2007年00期

10 王振锋,解树江;论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徐晓松;;论中国公司资本的严格监管与放松监管[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2 朱圆;;美国公司治理机制的晚近发展[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3 喻胜云;;论公司最低资本确定之函数原理[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4 张民安;;公司设立制度研究[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5 杨仕林;;公司负责人产生之法律缺陷研究[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6 孙德伟;;影响寿险公司利润率因素的实证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夏芳;小额贷款公司成投资“新宠” 29家上市公司半年豪掷14亿元[N];证券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邢梦宇;快递公司资本游弋为“上天”筹钱[N];中国贸易报;2013年

3 林叔权;防范公司有限责任制被滥用[N];黑龙江日报;2005年

4 通讯员 王庭舫;辽河钻井二公司资本运营见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0年

5 李正刚邋雷建辉;公司创造财富的新标尺[N];中国财经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金炜;乌鲁木齐小额贷款公司受热捧[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杨晓艳;小额贷款公司迎来行业发展新机遇[N];吉林日报;2013年

8 证券时报记者  刘昆明;纯B股公司改革冲动再次聚集[N];证券时报;2006年

9 水振华;瑕疵出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司法救济[N];江苏法制报;2005年

10 纪哲;从两个市场发动十大攻势[N];中国保险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傅穹;重思公司资本制原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曾小龙;上市公司分类监管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何兰萍;动荡中的扩张——晚清外商在华工业之若干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陈红;公司表外负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5 杨君慧;中国上市公司连续并购的市场反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子豪;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利益相关者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于永攀;公司机会准则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杨纯玲;公司治理复杂系统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张树林;上市公司股东终极控制权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5 谢芳;我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9年

6 徐新忠;公司经理权制度完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7 阚小琦;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转型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8 张宝明;论公司章程的对外效力[D];吉林大学;2007年

9 罗杰;广州市新联软件公司[D];暨南大学;2002年

10 王琪;中国石油红旗石化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69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469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6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