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劳动者持股机制设计
本文关键词: 人力资本产权 劳动者持股 个人信誉制度 个人财产担保制度 个人破产制度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对人力资本产权的忽视,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一种新型的劳动者持有人力资本股的长期激励机制,以区别于实践中的员工持股制度。这一机制从根本上重视人力资本产权,赋予企业中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达到激励的长期性和员工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在上海和温州部分地区已积极的尝试劳动者以自己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入股,并起到了相当的激励作用。 从两权分离的悖论展开讨论,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人力资本理论并结合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我们选择一种适合劳动者持股机制的所有权安排——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共享所有权。 在设计劳动者持股机制之前,首先必须着力于修改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支持并保证劳动者持股机制的有效运行。亟待改变的是公司法中应该允许人力资本出资入股。其次,面对许多人力资本不能承担风险的质问,本文提出需要设计一整套制度来保障人力资本可以有效的承担风险,即个人信誉制度、个人财产担保制度和个人破产制度。将个人财产纳入担保体系进行风险承担,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同时也是风险承担的主体,将传统有限责任的范围扩大化。与此同时,个人破产制度限制了有限责任的“无限化”,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约束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行为并帮助破产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实现持续价值创造。 在劳动者持股机制中,持股的主体是人力资本产权拥有者,即加入企业中并愿意持股的劳动者;股权的性质是人力资本股;持股的方式我们倾向于选择劳动者持股会持股,以克服自然人持股中股权分散、委托持股方式中劳动者不能有效参与管理的缺陷;我们允许人力资本持股的自由进入与适时退出,并设计出相应的机制实现退出时的合理补偿;在收益分享和风险承担方面,主要基于各参与主体的贡献比例进行收益的分享和风险的承担,同时针对企业可能存在的不同收益水平,分别讨论了各种情况下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人力资本所有者内部以及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收益的分享及风险的承担。 劳动者持股机制允许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自由进入与适时退出,同时对企业内部的劳动者来说他们有自己选择持股与否的自由。允许劳动者不持股并不是否认人力资源本身的价值。相反正是由于重视人力资本的产权并承认人力资源的价值,并指出所有参与的劳动者都有持股的权利,但同时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通过劳动者持股机制的具体设计,最终导向则是引导全体劳动者都参与持股,而非强制持股。 同时,机制的设计保证了持股劳动者与不持股劳动者、持物力资本股者与持人力资本股者之间的自由转化,,使得人才和资金在企业内部得以自由的流动,最大限度的实现价值增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7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乐;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率[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03期
2 吴霞;再析人力资本产权关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12期
3 郑兴山,唐元虎,蒋序标;企业所有权安排与人力资本产权博弈分析[J];学术月刊;2001年05期
4 甘春华;从物质资本产权到人力资本产权——论企业产权制度的演变[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罗明忠;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及其现实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年02期
6 年志远,刘杰民;马克思人力资本产权思想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刘文;教师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性[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刘旺霞;论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绩效关系[J];当代经济;2004年08期
9 吕文慧;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效率差异的比较——人力资本产权角度[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09期
10 刘叶云,谌学英;论人力资本产权参与企业剩余财产索取的条件[J];江汉论坛;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福明;;浅析侵害劳动者权益现象及维权对策[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学敏;杨公安;;免费师范生人力资本产权的“双重占有性”[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毓帅;;重塑我国劳动者群体尊严的基本途径[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4 赵万一;李秀文;;论职工(劳动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徐国君;;论劳动者权益会计[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年
6 历正贤;;试论劳动者权益参与企业利润分配[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年
7 张蓓;;浅析劳动者公益诉讼[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8 关勇;;从劳动争议谈劳动者权益保障[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马广林;徐国君;;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效应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于桂兰;;从“单产权制度”到“双产权制度”——劳资关系由“冲突”走向“合作”的产权理论基础演化轨迹[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娇萍;在合作共赢中更好实现劳动者权益[N];工人日报;2007年
2 尹卫国;保护劳动者权益需要“尚方宝剑”[N];工人日报;2007年
3 周甲禄 周梦榕;劳动节应更多关注劳动者的权益[N];今日信息报;2007年
4 韦治国;安徽淮北市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5 吴志红;发展经济更要保护劳动者权益[N];人民政协报;2005年
6 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刘景景;企业罚款制度与劳动者权益的冲突与规制[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殷建光;“对GUCCI难处罚”,让劳动者寒心[N];检察日报;2011年
8 杨涌 苏劳信;我省构筑劳动者权益“保护网”[N];新华日报;2005年
9 刘枫;克拉玛依为劳动者撑起“保护伞”[N];新疆日报(汉);2007年
10 罗琼;加强制度建设保护劳动者权益[N];南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昭俊;人力资本产权视角下的企业收入公平分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曹满云;转型期我国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钟庆才;人力资本产权与实现机制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4 潘啸;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邱爽;产权、创新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王金柱;双产权制度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唐代盛;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理论框架及决策条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8 张鑫;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张金山;人力资本、薪酬制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胡延华;引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小薇;劳动者辞职权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郝鹏;竞业禁止制度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亚莉;论法律视角下的劳动关系[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4 朱阳凤;非全日制劳动者社会保险权利的法律保护[D];南京大学;2011年
5 陈春香;论加强劳动者劳动力权的法制保护[D];湘潭大学;2008年
6 丁晓慧;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劳动者持股机制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寇明婷;农村劳动关系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肖霄;论我国的劳务派遣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郑英伟;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劳资关系调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祁若凝;竞业禁止与劳动者权益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12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51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