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商法对抽逃出资规制制度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 见金假装缴纳 抽逃出资 股款缴纳 资本充实原则 民事责任 可转换债券 出处:《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为了维持资本充实原则,商法上建立了资本金全额缴纳制度。但是实践中,很多公司为资本金不足、规避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回避公司经营风险等理由而进行抽逃出资。 公司设立或者新股发行时,为了保护公司债权人,公司的资本应当通过现金缴纳和实物出资而完成。这是因为公司的资本是公司债权人能够实现债权的物的担保。然而,实践当中许多投资者通过抽逃出资回收投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在抽逃出资之前存在着正常的股款缴纳的行为,从它的外观上可能无法判断出是否抽逃出资。比较典型的情形是,出资人通过向他人借款,利用该笔借款缴纳到特定保管银行,完成公司登记以后,再抽出缴纳款而偿还借款。这样的抽逃出资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营业活动、带来公司资本不实现象,因此法律上应该施加适当控制。 韩国法上没有直接使用“抽逃出资”的概念,但建立了以“假装缴纳罪”为核心的控制此类行为的制度。韩国在大约30年前开始出现抽逃出资问题,因此法律上或实践上的认定处理方面基本上比较成熟。2003年,为了解决创业板风潮中暴露出的大量抽逃出资问题,韩国检察院特别设立了金融调查部门,对公司的抽逃出资行为和向公司提供抽逃出资金钱的行为进行严格控制。现行韩国商法对公司抽逃出资行为明确规定民事责任,同时规定对行为人、协助人、中介人的行政处罚以及刑事处罚。 然而中国比韩国稍晚出现这些问题,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之前,立法上对出资行为的判断和责任规定都比较模糊,对抽逃出资问题没有能够控制而使其问题比较严重。当然,新出台的《司法解释(三)》上对抽逃出资的认定标准、民事责任等的内容作出比较明确、具体的规定,可以期待能够控制和预防抽逃出资问题而保障公司资本的健全性。 本文章对这样的抽逃出资概念、认定标准、法律后果等比较研究中韩两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中的解决方案,并努力对中国目前的立法和司法情况提出一点建议。
[Abstract]: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principle of capital enrichment, the commercial law has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full capital payment, but in practice, many companies draw out capital for reasons such as insufficient capital, evading the minimum registered capital limit and avoiding the operating risk of the company. When a company is established or a new issue is issued,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creditors of the company, the capital of the company should be completed through cash payment and in kind contribution. This is because the capital of the company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thing that the creditor of the company can realize the creditor's rights. In practice, many investors withdraw their capital to recover their funds. In this case, shareholders have normal behavior of paying stock before withdrawing their capital. From its appearance,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determine whether to withdraw the capital contribution. A more typical case is that the investor makes use of the loan to pay to a specific custodian bank by borrowing from another person, and after completing the company registration, Such withdrawal of capital will affect the normal business activities of the company and bring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miscapitalization of the company, so it should be properly controlled by law. South Korean law does not directly use the concept of "withdrawal of funds", but it has a system of controlling such acts with "feigning to pay" as the core. South Korea began to have the problem of withdrawing funds about 30 years ago. In 2003,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 large amount of capital withdrawals exposed in the gem, the Korean Procuratorate specially set up a financial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 The current Korean commercial law clearly stipulates the civil liability for the withdrawal of capital contribution by the company, as well as the provisions for the perpetrator and the assisting person.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and criminal penalties for intermediaries. However, these problems appeared slightly later in China than in South Korea. Before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issued the provis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an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3), the legislative judgment and liability provisions on the act of capital contribution were rather vague. Of course, the newly issue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3)" provides a relatively clear and specific provision on the content of the criteria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withdrawal of capital, civil liability, and so on. It can be expected to control and prevent the withdrawal of capital to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company's capital.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legal provisions and the solutions in judicial practice of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tries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situation of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291.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涛;李佶萍;;实际控制人的抽逃资金责任初探[J];现代商业;2007年14期
2 陈学清;;抽逃出资案件的侦查[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刘俊海;;论抽逃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J];法学杂志;2008年01期
4 马宁;;针对股东抽逃出资行为设立股东除名制度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01期
5 曾月英;试论新刑法中的虚伪出资、抽逃出资罪[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6 徐小英;制止股东抽逃出资的法律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1999年08期
7 张辉;;股东出资形态的认定及规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欧洁梅;;论抽逃出资的定性及其民事责任[J];法制与社会;2009年14期
9 邵文龙;;有限公司抽逃出资瑕疵股权转让问题探析——兼评泛盛物流诉林康、曹进案[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王秀杰;;浅析股东抽逃出资的民事责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威;;论资本维持原则——兼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相关立法及其缺陷[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2 徐晓松;;论中国公司资本的严格监管与放松监管[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3 邓连戈;;关于公司设立及运行中部分问题的治理对策[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业务委员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邓海桑;;公司股东出资义务合理性的基础分析[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5 张霄;王晓媛;;论我国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完善及资本的规范运营[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6 熊进光;张怡超;;2007—2008年商法研究综述[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7 李沐;;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法制的现实思考及其选择[A];2003年度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获奖论文汇编[C];2004年
8 王全忠;;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小康社会健康发展[A];2003年度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获奖论文汇编[C];2004年
9 沈彤;陈梁;;涉企刑事案件分析及其办理对策[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郭振忠;;技术作为股权及其机制[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下卷)[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卫英;抽逃出资的民事责任[N];法制日报;2004年
2 ;谁在抽逃出资?[N];中国工商报;2004年
3 钱新才 赵俊峰;抽逃出资 股东承担何种责任[N];江苏经济报;2005年
4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法院 曾晓峰 吴钢;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执行中如何审查[N];人民法院报;2006年
5 邹豪生;抽逃出资要受处罚吗?[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6 马其兰 程卫东 柳根倪 刘安许 方阚黎;一起抽逃出资案引发的思考[N];中国工商报;2003年
7 福建省莆田市 城厢区工商局 郭东晓;股东借款是否属于抽逃出资?[N];中国工商报;2007年
8 郑菊 耿吉录;股东抽逃出资 法官盘活死案[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江西省兴国县人民法院 袁梅;以股权转让方式退股,虽未经工商登记也不属抽逃出资[N];经理日报;2008年
10 浙江省武义县工商局 潘金泽;抽逃出资的特点及对策[N];中国工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蒋建湘;公司诉讼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冯萌;会计契约经济性质及法律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丁珍燮;股份有限公司出资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苏轩;股东责任论[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栋彬;中韩商法对抽逃出资规制制度的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马凌洁;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姚彦妮;论抽逃出资的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罗娇;抽逃出资概念的反思与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5 朱烨;股东抽逃出资的认定及相关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D];复旦大学;2011年
6 黄金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民事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周小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民事法律问题析论[D];外交学院;2012年
8 赵蕾;试论股东抽逃出资的认定与民事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秀杰;股东抽逃出资的民事责任探析[D];湖南大学;2012年
10 林碧娜;论股东抽逃出资及其民事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14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51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