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治理与管理融合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2:18

  本文关键词:治理与管理融合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上市公司内部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监控机制因其在限制公司内部权力泛化,促进公司战略达成、保障公司所有者权益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受到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近年来上市公司成功或失败的众多案例均证明了构建合理有效的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不仅是公司发展的必然保障,也是公司存续以实现其个体价值的立足之本。综合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内部监控机制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和公司内部多层次的宏观制度安排统称,监控分别对应着监督和控制职能,两种职能的发挥也分别侧重在治理视角和管理视角并延伸出不同内涵。 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专题性研究较少,但理论界对于如何约束公司治理界限和规范管理控制行为作了一定的研究工作,本文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将之作为研究的铺垫。从治理视角以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结构设计及职能发挥为重点对前人理论进行了述评,从管理视角以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领域的理论起源和制度安排进行了综述。在结合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治理和管理融合视角来作为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研究视角,以公司治理和管理视角分别诠释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运行框架,并以二者融合的视角构建理论框架,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是对理论界单独以某个局限性视角解读内部监控机制的弥合性回应,也是研究上市公司运行机制的全新视角。 公司治理层不涉及具体操作类业务,因此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主要体现为公司内部监督结构安排与制度设计,以内部监督的形式表现出来。公司内部监控在治理层的运行要以现有《公司法》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法律依据,结合上市公司治理实践和运行经验,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依照信任托管和委托代理的关系进行监督,并在内部监控机制中分别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形成制衡机制,保证公司治理结构井然有序,公司战略制定得当。 公司管理视角下的公司内部监控机制要显得更加具体和明确,涉及公司具体运营层面的监控以控制为主,在与内部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相互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以内部控制为框架的管理控制体系,确立了计划、执行、检测、评估和修正的循环模式,以人、财、物、信息四大要素作为管理控制的对象,形成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核心方面、检测环节围绕工作流程和控制点进行分别采用显性和隐性的手段加以控制,保证管理层各层次、各组织均能围绕公司目标加以运行。 正如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是公司制度相互依存的特性类似,治理层监控和管理层监控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也存在着委托代理层次、解决的问题对象、侧重点、主体和法律范畴、所使用的手段五个方面的分野和比较。二者同时存在于公司这一组织之内,公司的边界决定了监控机制无论是治理层还是管理层都是公司内部运行机制的一部分,在目标、载体、原则、主体上存在一致性,并在战略、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和文化层次方面实现契合,此基础上以统合组织目标、优化组织结构为基础提出公司治理与管理融合视角下的内部监控框架。 评价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是否有效可以使用内部监控评价值这一指标,构建这一指标体系需要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形成了融合治理与管理视角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指标净化,并利用熵值取权法确定每一指标的权重值,建立起内部监控效率的评价体系和量化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层监控力度主要集中于股东会和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乏独立性和发挥作用不明显的缺陷;管理层监控中组织目标监控和资产安全监控对内部监控效率影响较大;综合样本指标,我国上市公司总体内部监控效果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不均衡,仍然有提高的余地。 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也存在路径选择和跨文化比较问题,文化因素产生于人类实践行为,又反作用于包括公司制企业在内的社会经济要素。文化对于内部监控机制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治理层,依据各地文化因素的不同在世界上形成了元内部监控、二元内部监控和家族内部监控三种类型。本文用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比较明确的比较分析了三者之间在治理层监控机制的不同并分析其文化渊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渊源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起源和成长来探索优化和改进目前内部监控机制的路径。 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部监控效率评价的现实,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在公司治理层面,应从规范和完善股东会制度,发挥董事会轴心作用,树立监事会专业角色入手,从制度完善和规范建设角度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为内部监控机制有效发挥作用营造制度保障;在公司管理层面,应从建构权责明晰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规划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塑造诚信为本的公司内部监控文化出发,使内部监控的触手能够抵达组织内部的各层次,贯穿于公司运营的每一笔业务。同时还应实现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机制的融合与超越,共同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监控机制。
【关键词】:公司治理 公司管理 内部监控机制 融合 文化 框架 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51;F271;F276.6
【目录】:
  • 目录4-8
  • CONTENTS8-14
  • 摘要14-17
  • Abstract17-22
  • 第1章 绪论22-39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22-28
  • 1.1.1 研究背景22-25
  • 1.1.2 研究意义25-28
  • 1.2 相关概念解析28-33
  • 1.2.1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28-29
  • 1.2.2 监控——监督与控制的合体29-30
  • 1.2.3 公司治理视角与公司管理视角30-32
  • 1.2.4 机制与管理机制32-33
  • 1.3 研究方法33-34
  •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34-37
  • 1.5 主要创新点37-39
  • 第2章 理论综述39-68
  • 2.1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39-43
  • 2.1.1 理论研究39-41
  • 2.1.2 系统化视角研究41-43
  • 2.2 基于治理的内部监控机制相关研究43-51
  • 2.2.1 股东监控理论44-46
  • 2.2.2 董事会监控理论46-49
  • 2.2.3 监事会监控理论49-51
  • 2.3 基于管理视角的内部监控机制相关研究51-65
  • 2.3.1 控制论51-53
  • 2.3.2 管理控制理论53-57
  • 2.3.3 内部控制理论57-65
  • 2.4 理论述评65-68
  • 第3章 公司治理视角下内部监控机制68-84
  • 3.1 治理视角下内部监控机制定位68-70
  • 3.1.1 角色定位:内部监控机制对治理机制的嵌入68-69
  • 3.1.2 职能定位:以监督职能为主导的治理层内部监控机制69-70
  • 3.2 治理视角下内部监控机制要素解构与运行机理分析70-80
  • 3.2.1 监控主体:治理权力与利益相关者需求的衍生70-73
  • 3.2.2 监控客体:主体利益与治理层级的体现73-76
  • 3.2.3 监控内容要素:有效治理与利益相关方的需求76-77
  • 3.2.4 监控方式:主体效能与权力制衡的载体77-80
  • 3.3 治理视角下内部监控机制框架的合理性构建80-83
  • 3.4 本章小结83-84
  • 第4章 公司管理视角下内部监控机制84-103
  • 4.1 管理视角下内部监控机制定位84-88
  • 4.1.1 角色定位:管理控制、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84-87
  • 4.1.2 职能定位:以控制为主导的管理层内部监控87-88
  • 4.2 管理视角下内部监控机制要素解构与运行机理分析88-98
  • 4.2.1 监控主体:垂直权力与管理层级的链条结点88-89
  • 4.2.2 监控客体:系统结构与机制改进的外化载体89-91
  • 4.2.3 监控内容要素:组织目标与管理要素的综合体现91-94
  • 4.2.4 监控方式:有效控制与合理运作的多元化手段94-98
  • 4.3 管理视角下内部监控机制框架的合理性构建98-102
  • 4.4 本章小结102-103
  • 第5章 治理与管理视角下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分野、交契与融合103-114
  • 5.1 治理与管理视角下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分野103-105
  • 5.2 治理与管理视角下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交契105-108
  • 5.3 治理与管理内部监控机制的融合—一个理论模型108-113
  • 5.3.1 目标统合109-110
  • 5.3.2 组织运行统合110-112
  • 5.3.3 保障机制112-113
  • 5.4 本章小结113-114
  • 第6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控综合评价研究114-136
  • 6.1 内部监控机制评价及价值分析114-115
  • 6.2 上市公司内部监控评价指标体系115-120
  • 6.2.1 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115-117
  • 6.2.2 治理层指标体系117-118
  • 6.2.3 管理层指标体系118-120
  • 6.3 样本描述性统计120-122
  • 6.4 内部监控效率评价指标分析122-127
  • 6.4.1 指标净化与因子分析122-125
  • 6.4.2 实证结果讨论125-127
  • 6.5 内部监控评价指标权重赋值及相关分析127-134
  • 6.5.1 关于熵值取权法127-128
  • 6.5.2 熵值取权法的指标权重赋值的实现过程128-132
  • 6.5.3 实证结果讨论132-134
  • 6.6 本章小结134-136
  • 第7章 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136-155
  • 7.1 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模式划分136-137
  • 7.2 不同国家公司监控模式的比较分析137-143
  • 7.2.1 英美模式的一元监控制138-140
  • 7.2.2 德日模式的二元监控制140-141
  • 7.2.3 东南亚模式的家族监控制141-143
  • 7.3 公司监控机制的发展趋同143-148
  • 7.3.1 理念上的趋同143-144
  • 7.3.2 实践中的协同144-148
  • 7.4 公司内部监控机制跨文化比较的经验与启示148-153
  • 7.5 本章小结153-155
  • 第8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优化措施155-170
  • 8.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演进的路径分析155-158
  • 8.1.1 变革化156
  • 8.1.2 综合化156-157
  • 8.1.3 柔性化157-158
  • 8.2 融合视角下优化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相关建议158-168
  • 8.2.1 内部监控环境优化:治理环境与管理载体的配套158-161
  • 8.2.2 内部监控力度提升:治理主体与管理手段的完善161-165
  • 8.2.3 内部监控文化培育:治理制度与管理文化的结合165-168
  • 8.3 本章小结168-170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170-176
  • 9.1 主要研究结论170-172
  • 9.2 局限性与研究展望172-176
  • 9.2.1 研究的局限性172-173
  • 9.2.2 未来研究展望173-176
  • 参考文献176-193
  • 致谢193-19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196-19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健;彭胜志;;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6期

2 杨蕙馨;侯薇;王军;;上市公司董事会、高管层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9期

3 张振新;杜光文;王振山;;监事会、董事会特征与信息披露质量[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0期

4 谢晓燕;张心灵;陈秀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实选择——基于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关联的分析[J];财会通讯;2009年09期

5 卢太平;公司治理与管理的比较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6 王勤;许捚;;东盟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纵横;2008年11期

7 吴淑琨,席酉民;基于监控主体的公司治理模式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09期

8 李海舰,聂辉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9期

9 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8期

10 徐向艺,王俊椺;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6期


  本文关键词:治理与管理融合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317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9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