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增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17:01
本文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增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的全部股份都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交易,因此高管增持行为比较普遍,只有当交易数量超过一定比例时才需要披露相关信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以前资本市场上股权分置的特殊情况,造成上市公司高管的股权并不能在二级市场上自由流通,一般都是以净资产来衡量他们所拥有的股权财富大小,当他们在转让股权时也主要以净资产为定价基准。高管的财富与公司股价并没有特别大的联系,这也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高管并不十分重视企业的股价。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完成,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高管逐渐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自己所持有的股份。2008年至2011年间,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一股高管增持的“热潮”,可以说高管增持行为日益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首先,制度的变革和政策的支持,赋予了高管增持本公司股票的强烈动机,增持行为日益常态化;其次,高管作为公司的直接管理者和经营者,与其他中小股东或是普通的潜在投资者相比,他们对公司有更充分更全面的了解,掌握着更准确、及时的信息。因此,当高管作为投资者出现在资本市场上时,他们的增持行为也就蕴含了特殊的意义,从而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国外的研究,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内部人交易便成为了西方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内部人是否利用内幕信息获取超额收益,而所谓的内部人主要是指大股东、董事、监事、经理等拥有公司信息的所有知情人士。而国内的研究,在我国新《公司法》正式实施以前,上市公司高管在任职期间,是不可以转让自身持有的本公司股份的,这就意味着2006年以前国内关于高管增持的很多研究都处于空白。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及股权激励的实施,大股东和高管的增持行为日益合法化和常态化,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股权相对集中,并且相对大股东而言,高管增持的数量和次数都远远低于大股东,因此国内的研究学者把关注焦点放在了大股东身上,针对高管增持行为的研究就非常少,并且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从仅有的几篇关于高管增持行为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高管增持的行为动机和市场反应方面,鲜有文献将高管增持行为与企业绩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而高管增持传递出的信号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比较好,那么高管增持之后,企业绩效是否真如传递出的信号一样有所提升改善呢?这是一个有待验证的问题。因此,本文选取了2008年底到2011年间发生高管增持行为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管增持后企业短期市场绩效和长期财务绩效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绪论。 本章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制作了本文的逻辑框架图;第三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文献综述。 本章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高管增持行为的市场反应进行了文献梳理。由于目前国内针对高管增持行为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还对与高管增持极为相似的大股东增持的市场反应进行了文献综述。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基本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大股东和高管的增持行为能引起市场积极的正向反应,这对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高管增持与企业长期绩效进行了文献梳理。由于目前国内鲜有文章将高管增持与企业绩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从高管增持行为的结果来看,必然导致高管持有本公司股份,所以高管增持与高管持股在理论分析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故本文从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角度进行了文献综述。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管持股可以使高管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减少代理冲突,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另一类是,高管持股比例偏低,再加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比较集中,导致高管持股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激励效应,从而对企业绩效不能产生正向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对本文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文献的总体评析,对已有文献的研究角度、方法、结论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炼出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 第三章:理论分析。 本章共两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上市公司高管的定义,以及高管增持行为的概念界定;其次,对本文所依托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信号传递假说、委托代理理论与利益趋同假说”等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并逐一说明了这些理论与本文的联系。 第四章:高管增持与企业短期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本章首先搜集了研究区间发生高管增持行为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然后通过事件研究法,对高管增持行为引起的市场反应进行了检验,以分析公司股价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又从企业性质角度,对国企和民企高管增持行为引起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五章:高管增持与企业长期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 本章主要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法,对高管增持后1-3年的企业长期财务绩效与增持前1年的企业绩效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解释说明。最后,根据高管增持后企业长期绩效的变化,将样本分为长期绩效上升组和下降组,并从公司特征角度对两组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章首先对前面章节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1)在企业短期市场绩效研究中发现:高管增持行为能够引起市场积极的正向反应,带来显著正的超额收益,并且这种超额收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而提升了企业短期市场绩效。另外,国企与民企的对比研究发现,国企与民企在增持日当天引起的市场反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增持日后,民企的股价上下波动幅度比国企大,因此从较长的窗口期(前后15天)来看,国企获得的累计超额收益明显高于民企,并且更具持久性。(2)在企业长期财务绩效研究中发现:高管增持后1-3年比高管增持前一年的企业的财务绩效无论是在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还是股东获利能力方面,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反而出现了明显下滑。企业长期财务绩效并没有得到提升改善。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解释说明:①高管增持行为,可能是为了确保公司后续增发、配股、并购重组、发行债券等重大事件顺利实施并得到市场认可,而提前拉升股价,营造声势。②高管增持行为,可能是因为个人逐利动机,在股价上升后,再减持以赚取高额投资回报。③高管增持行为,可能是出于迎合政府的政策导向,来稳定股价,提振市场信心。④可能由于高管增持比例一般比较小,对其激励作用不大,以致于高管增持之后,没有足够动力去改善企业绩效,也就是利益趋同不能充分体现。结合长短期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高管增持行为,更多表现为一种短期行为,而非真正出于企业长期发展考虑。(3)在分组对比分析中发现:长期业绩下降组的样本公司,在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等特征方面明显高于上升组的样本公司。本文认为可能是因为一般公司规模大的企业,股权相对比较集中,高管增持并不能很好地发挥相应的激励效应,从而对企业长期绩效不能产生正向影响。其次,本文从公司角度、投资者角度、监管者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启示;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局限和后续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主要贡献: (1)丰富了国内关于高管增持方面的研究内容,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第一,本文从企业绩效的角度对高管增持行为进行了研究,拓展了国内对高管增持行为的研究视角。高管增持行为虽然从2008年就开始大量出现,但目前仅有几篇关于高管增持的研究文献,并且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管增持行为动机和市场反应方面,没有从企业绩效角度进行研究的。因此,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高管增持的研究内容。 第二,本文在研究高管增持行为与企业短期市场绩效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从企业性质角度对国企和民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国企获得的累计超额收益明显高于民企,并且更具持久性。另外,本文又从企业长期财务绩效角度对高管增持行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且根据企业长期绩效的变化将样本分为业绩上升组和业绩下降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等公司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国内高管增持的研究内容,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研究结论有利于加深投资者和监管层对高管增持行为的认识。 从研究结果来看,高管增持之后,短期内确实能引起市场的正向反应,提升企业短期内的市场绩效;但从长期来看,高管增持之后,企业财务绩效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比增持之前明显下降了。结合短期和长期的分析结果,本文的研究结论更多地支持了,高管增持行为是一种短期市场行为。投资者应该理性对待高管增持行为,以做出正确的长短期投资决策;同时,监管者应对高管增持行为给予更严格的限制和监管,以避免高管的短期投机行为损害了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关键词】:高管增持 市场效应 企业绩效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75;F276.6
【目录】:
- 摘要4-9
- Abstract9-17
- 1. 绪论17-26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7-21
- 1.1.1 研究背景17-19
- 1.1.2 研究意义19-21
-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21-24
- 1.2.1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21-23
- 1.2.2 研究框架23-24
- 1.3 研究创新24-26
- 2. 文献综述26-35
- 2.1 大股东与高管增持的市场效应文献综述26-28
- 2.2 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文献综述28-33
- 2.3 文献述评33-35
- 3. 理论分析35-42
- 3.1 基本概念界定35-37
- 3.1.1 公司高管的界定35-36
- 3.1.2 高管增持行为的界定36-37
- 3.2 理论基础37-42
-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信号传递假说37-40
- 3.2.2 委托代理理论与利益趋同假说40-42
- 4. 高管增持与短期市场绩效实证分析42-56
- 4.1 研究设计42-47
- 4.1.1 假设的提出42-43
- 4.1.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43-44
- 4.1.3 事件研究及实证模型44-47
- 4.2 实证结果分析47-56
- 4.2.1 样本分布统计47-50
- 4.2.2 总样本分析50-53
- 4.2.3 国企与民企的对比分析53-56
- 5. 高管增持与长期财务绩效实证分析56-68
- 5.1 研究设计56-58
- 5.1.1 假设的提出56
- 5.1.2 变量选取56-57
- 5.1.3 配对样本T检验法57-58
- 5.2 实证结果与分析58-68
- 5.2.1 高管增持前后财务绩效对比结果分析58-61
- 5.2.2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解释61-66
- 5.2.3 长期财务绩效分组对比检验66-68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68-72
- 6.1 研究结论68-69
- 6.1.1 高管增持与企业短期市场绩效的研究结论68
- 6.1.2 高管增持与企业长期财务绩效的研究结论68-69
- 6.2 建议与启示69-70
- 6.3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70-72
- 参考文献72-78
- 后记78-80
- 致谢80-82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朝龙;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盛南;袁燕清;;管理层持股结构性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年03期
3 王建文;葛磊;;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于东智,谷立日;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效用及影响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09期
5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6 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7 夏纪军;张晏;;控制权与激励的冲突——兼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8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年01期
9 徐二明,王智慧;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战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04期
10 于海林;;上市公司高管增减持行为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年09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增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3413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