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德国在1892年颁布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以来,有限责任公司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在制度与体系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个拥有鲜明的人合性色彩的资合性的法人组织,人合性与资合性的双重属性造成了“股东退股”的现实困境:一方面,为了公司的稳定和信用,必须对“股东退股”作出严格限制;另一方面,过分严格的限制使得股东在其投资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仍无法顺利退出公司,实际上是对股东权益的损害。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各方利益的权衡使得“股东退股”这一现象在中外理论界一直饱受争议。 目前狭义的股东退股,即《公司法》第74条所指的异议股东回购权,是指在公司发生影响股东利益的实质性变更时持不同意见的股东享有的要求公司以合理价格回购其股份的权利。该条是在现阶段的公司立法中首次涉及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的法律依据,对股东退股制度的确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有限责任公司中,中小股东经常处于一个弱势且被动的地位,无法左右公司股东会议的决议,甚至受到大股东的压制。想通过股权回购从而达到退出公司的目的,却因股权回购制度的要求过于苛刻,无法转移股权。作为股东退出机制中操作最为简易的股东退股,是股东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它的出现不仅克服“资本多数决”的弊端,还能保障资本的顺利流通,更是对于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优化以及封锁性的完善,在公司出现僵局时起到打破僵局的作用,很多时候更是替代了司法解散。然而,对于股东退股,仅有我国《公司法》第74条这一法条来规定未免过于简单,对于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法条中并未作明确的规定。本文以我国股东退股的概念、法理基础等为出发点进而分析我国股东退股在实体上和程序上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进行简要的概述,将股东退股与其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并分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的法理基础;第二部分重点评析德国、日本、英国与美国在退股制度上的立法,并总结各国值得我国借鉴之处;第三部分重点分析我国在实体层面与程序层面上的不足,提出对股权回购价格建立评价机制的建议;第四部分,对上一部分提出的问题给予完善的建议与看法。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 股东退股 股权回购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8-10
- 1.1.1 选题背景8-9
- 1.1.2 选题意义9-10
- 1.2 国内研究综述10-11
- 1.3 论文的创新点与重点11-13
- 1.3.1 论文的创新点11
- 1.3.2 论文的重点11-13
- 第二章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基本理论13-22
- 2.1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的基本内涵13-17
- 2.1.1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的含义13-14
- 2.1.2 有限责公司股东退股的特征14
- 2.1.3 股东退股与其它相关概念的比较14-17
- 2.2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的法理基础17-20
- 2.2.1 公司契约理论17-18
- 2.2.2 资产信用理论18
- 2.2.3 经济分析法学理论18-19
- 2.2.4 利益衡平理论19-20
- 2.3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立法沿革20-22
- 第三章 国外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比较分析22-27
- 3.1 德国的股东退股制度22-23
- 3.2 日本的股东退股制度23-24
- 3.3 美国的股东退股制度24-25
- 3.4 日本的股东退股制度25-27
- 第四章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缺陷分析27-33
- 4.1 我国退股制度实体层面的缺陷27-30
- 4.1.1 退股的行使条件不明确27-28
- 4.1.2 退股适用的主体范围不广28-30
- 4.1.3 对股东退股时股权回购的合理价格30
- 4.2 程序层面30-33
- 4.2.1 未对公司先行告知义务的作出规定30
- 4.2.2 协商程序规定不细化30-31
- 4.2.3 股东退股的诉讼程序不完善31-32
- 4.2.4 相关救济程序仍存在缺失32-33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建议33-40
- 5.1 完善股东退股实体制度的建议33-36
- 5.1.1 扩大退股制度适用的股东范围33
- 5.1.2 增加股东退股的适用事由范围33-34
- 5.1.3 确定“合理回购价格”的评价机制34-36
- 5.1.4 扩大回购主体的范围36
- 5.2 完善股东退股程序制度的建议36-40
- 5.2.1 股东退股告知与处理阶段36-38
- 5.2.2 股东退股的诉讼阶段38-39
- 5.2.3 以仲裁救济为补充39-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3-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健;;公司合并的法律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杨春宝;;他可以要求退还出资款吗[J];科技创业;2008年11期
3 谭茗;;对我国建立公司设立无效诉讼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05期
4 赵文龙;;论公司合并[J];才智;2012年20期
5 岳彩冬;;浅析公司合并无效之诉[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15期
6 曹苏;公司合并问题的法律思考[J];理论导刊;1999年02期
7 姜涛,张波;试论我国公司合并中的法律问题[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刘素芝;论公司合并之立法完善[J];中州学刊;2001年03期
9 余临,杨燕萍;公司并购及其法律环境刍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周中举,张轶;公司合并法律问题研究[J];内江科技;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玄;;公司合并中税务筹划的法律风险及防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2 赵万一;李秀文;;论职工(劳动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彭志鸿;韩晓;;上市公司之间收购的法律问题初探[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项叶萍;;公司注销登记初探[A];工商行政管理论文选[C];2004年
5 梅海军;;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制度研究[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王晓强;;公司设立中的民事责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龚志忠;;公正保护全体投资人的投资权利[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李卫;;关于公司合并调整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A];北京市物资流通协会2010年理论文集[C];2011年
9 张曙光;杨如彦;;揭穿公司面纱的经济学原理[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眼科会议论文集公司简介[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庞金铃;我公司能做“隐名发起人”吗?[N];中国经营报;2000年
2 李储华 律师;逾期申报债权可否保护[N];人民法院报;2001年
3 游文丽;《经济法》重点、难点解析[N];中国财经报;2007年
4 朱兰玲;一个人可以办公司[N];湘潭日报;2006年
5 本报驻巴黎记者 马与雄;法国燃气和苏伊士公司今夏完成合并[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6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做好公司合并分立登记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N];中国工商报;2011年
7 记者 覃秘;沙钢股份旗下三公司合并[N];上海证券报;2011年
8 张勤;本案原告能否提起公司解散之诉[N];江苏经济报;2006年
9 王迪;ESRX收购CMX“不怀好意”[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王迪;Express Scripts 无意与连锁药店合并[N];医药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俐茹;从利害关系人之视野解析公司分立[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赖武;公司僵局论[D];吉林大学;2009年
3 喜佳;论公司债参与人的利益平衡[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闫小龙;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D];中南大学;2003年
5 蒋建湘;公司诉讼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李磊;公司司法清算法理与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苏三永;公司分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孙加瑞;公司股东权诉讼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吴大新;会计政治观与欧盟会计战略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10 王毓莹;公司章程自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仲阳;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张丽娜;公司解散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张引强;论公司的社会责任[D];吉林大学;2010年
4 张如海;公司合并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程璐;论公司瑕疵设立撤销制度[D];宁波大学;2012年
6 李清泉;公司社会责任法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张安润;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激励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金小宁;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实现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姜辉;公司合并中利益相关者的法律保护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10 邢钢;公司社会责任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38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