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股东除名制度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7-09-12 14:11
本文关键词:试论我国股东除名制度的完善
【摘要】:在公司存续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在单个股东的行为或自身情况变化引起股东间信任危机的情况下,因利益不再具有一致性,势必会影响到公司正常决策的做出,甚至是使公司经营步履艰难陷入存续危机。此时,如何寻求打破僵局的恰当途径,是公司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公司法》现行体系之下,无论是股东主动退出规则、对股东股权的限制制度,抑或是公司解散规则,虽然都能在特定情形下解决冲突,但无论从适用的局限性、还是付出成本等方面考量,都无法成为恰当的选择,而股东除名制度由于独特的制度架构,恰恰弥补了其他规则在衔接中的局限,在解决公司内部冲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并逐渐为许多国家立法所确立。基于我国司法实践对股东除名的需求,2011年我国《公司法司法解释(三)》首次对股东除名规则进行了规定,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在具体规则构建中却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笔者将结合其他国家成熟立法的借鉴,对我国股东除名规则从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主张。 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首先对股东除名制度的基础理论及正当性进行分析,以股东除名制度的制度特性为立足点,将股东除名与公司其他冲突解决机制进行多角度的衔接,归纳出现存股东退出方式在适用时所应遵循的救济层次,对股东除名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进行定位。 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股东除名规则确立的过程和现状,从规范模式、实体内容和程序行使三个方面对我国该制度的架构进行全面剖析,在肯定我国司法解释引进除名规则积极意义的同时,指出现行制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我国股东除名规则实体条件中除名适用的公司类型、除名事由扩张的标准提出完善的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股份有限公司股东除名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主要探讨除名程序的制度完善,有针对性地从除名决议的表决规则、被除名股东是否应当承担回避义务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结合国外对除名效力生效时间不同模式选择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股东除名效力的取得模式。 第五部分着重分析股东除名后的股权处置和责任承担问题。笔者提出将股权处置条款的规制对象改为公司,采用法定化的方式强制性地约束公司及时对出资进行处理,并建议在赋予被除名股东回收出资利益的同时,将义务主体扩展至公司、其他股东、第三人三方,并阐明在适用中出现公司未按时回收股权的情况时,法院可以强制执行的效力。
【关键词】:股东除名规则 除名事由 除名程序 立法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
- 一、股东除名制度的一般理论10-18
- (一) 股东除名制度的概述11-15
- 1. 股东除名制度的界定11-12
- 2. 股东除名制度的法律特征12-13
- 3. 股东除名制度的理论基础13-15
- (二) 股东除名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正当性分析15-18
- 1. 公司内部冲突解决机制之一15
- 2. 公司和股东共同利益的优先保护机制15-16
- 3. 多种冲突解决机制救济层次的衔接16-18
- 二、我国股东除名制度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18-26
- (一) 我国股东除名规则的现状18-22
- 1. 规范模式18-19
- 2. 具体内容19-22
- (二) 我国股东除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22-26
- 1. 司法解释立法化的逾越22
- 2. 除名适用条件过于严苛22-24
- 3. 除名程序不明确24-26
- 4. 其他相关问题26
- 三、股东除名条件的完善及合理限制26-34
- (一) 适用主体范围的扩张26-27
- (二) 股东除名事由的确立标准27-34
- 1. 除名事由的比较法借鉴28-30
- 2. 我国股东除名法定事由的适当扩充30-33
- 3. 赋予有限责任公司章程自治权33-34
- (三) “至少一个月”的补正期限34
- 四、股东除名程序的完善34-40
- (一) 除名决议的表决机制34-37
- 1. 表决权行使规则35-36
- 2. “2/3绝对多数”的决议通过原则36-37
- (二) 被除名股东的回避义务37-38
- 1. 股东除名权的性质决定了被除名股东的回避义务37-38
- 2. 被除名股东与除名决议事项的利益冲突38
- (三) 除名效力的取得模式38-39
- (四) 被除名股东的申辩权利39-40
- 五、其他相关规则的完善40-47
- (一) 股权处置问题40-44
- 1. 股权处置方式法定化40-41
- 2. 股权处置方式适用的顺位问题41-42
- 3. 被除名股东享有的出资利益42-43
- 4. 支付合理价值的主体43
- 5. 公司未及时回收股权的法律后果43-44
- (二) 责任承担机制44-47
- 1. 对公司债权人的责任承担问题44-45
- 2. 对公司股东的责任承担问题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储陈城;高越;;出资瑕疵股东之股东除名的根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徐翔;;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规则的基本构造[J];研究生法学;2011年03期
3 刘炳荣;;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袁明圣;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探微[J];法商研究;2003年02期
5 郝磊;;公司股东除名制度适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12年08期
6 丁俊峰;;股东除名的裁判路径:从理论到实践的嬗变[J];山东审判;2008年05期
7 李建红;赵栋;;股东失权的制度价值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政治与法律;2011年12期
,本文编号:837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8376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