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隐名股东法律问题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7:02

  本文关键词:隐名股东法律问题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隐名股东 资格确认 权利保护


【摘要】:伴随经济的持续发展,隐名股东的法律现象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公司法》虽然没有明确设立隐名股东制度,但是也并无法律明文禁止,这就为隐名股东的存在留下了一定的空间。然而,在实践中隐名股东经常无法证明自己是真正的权利人,隐名股东的权益在没有公示的前提下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一旦引发纠纷,隐名股东很难实现其权利。因此明确隐名股东的相关概念、确认隐名股东的资格、厘清隐名股东的权利义务关系及明确隐名股东的法律责任对于解决隐名股东的实际问题都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行法律体系中欠缺与隐名投资相关的法律制度。鉴于有限公司中发生的隐名投资行为更具普遍性,其所涉法律关系也较为复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所涉法律关系进行细致地梳理和探讨。“出资”与“藏身”是隐名股东的基本属性,隐名股东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以享有股东权利为目的,与他人合意或约定,借用他人名义实际出资,并在股东名册、公司章程、工商登记中记载为他人的投资人。 隐名股东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其行为符合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且有利于提高民众投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因此需要依法确立隐名股东的法律制度。隐名股东资格认定是该项法律制度的核心,其认定的实践标准应当包括:意欲成为股东的真实意思表示、依法认缴出资、行使股权及善意取得优先;而在涉及隐名投资纠纷时伴随着隐名投资者的身份披露,与其相牵涉的公司内外部众多法律关系必然面临着调整和重构。
【关键词】:隐名股东 资格确认 权利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
  • 一、隐名股东概述7-14
  • (一) 隐名股东的成因7-8
  • (二) 隐名股东的概念8-9
  • (三) 隐名股东与代理制度的比较9-11
  • 1. 英美法体系中的代理制度9-11
  • 2. 其他国家利用代理制度解决隐名股东问题的立法考察11
  • (四) 隐名股东的特征11-13
  • 1. 隐名股东向公司实际出资11-12
  • 2. 隐名股东的身份相对保密12
  • 3. 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承担不同于一般股东12
  • 4. 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一般存在协议或约定12-13
  • (五) 隐名股东的类型13-14
  • 1. 完全隐名股东与不完全隐名股东13
  • 2. 协议型隐名股东与非协议型隐名股东13
  • 3. 规避法律型隐名股东与非规避法律型隐名股东13-14
  • 4. 原始隐名股东与继受隐名股东14
  • 二、股东的资格认定14-17
  • (一) 认定股东资格的形式要件15-16
  • 1. 股东登记15
  • 2. 持有出资证明书15-16
  • (二) 认定股东资格的实质要件16-17
  • 1. 出资行为16
  • 2. 享有股东权利16-17
  • 3. 承担股东义务17
  • 三、隐名股东的资格认定17-23
  • (一) 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主要学说17-19
  • (二) 针对三种认定标准的评议19-20
  • (三) 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基本原则20-22
  • 1. 私法自治原则20-21
  • 2. 鼓励投资原则21
  • 3. 诚实信用原则21
  • 4. 利益平衡原则21-22
  • 5. 保护善意第三人原则22
  • (四) 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实践标准22-23
  • 1. 存在真实的意思表示22
  • 2. 实际出资或认购股份22-23
  • 3. 行使股东权利23
  • 4. 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23
  • 四、我国对于隐名股东的立法现状23-27
  • (一) 《公司法》给隐名股东存留的制度余地23-24
  • (二) 《公司法解释三》对隐名股东的规制24-25
  • (三) 其它法律规范中涉及隐名股东的规定25-27
  •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25-26
  • 2.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26
  • 3.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司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26-27
  • 五、隐名股东制度的理论完善27-30
  • (一) 明确设立隐名股东的法律制度27-28
  • (二) 确立隐名自愿、显名自由的法律机制28
  • (三) 明确隐名股东的行为规范28-29
  • (四) 确立“双重体系、内外有别”的认定标准29
  • (五) 立足于现有的法律框架进行修改29-30
  • 六、有关隐名股东的具体纠纷及法律意见30-34
  • (一) 隐名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资格确认纠纷30-31
  • (二) 隐名投资人与显名股东之间的投资利益给付之诉31-32
  • (三) 隐名股东与第三人之间的股权转让纠纷32-34
  • (四) 隐名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责任追究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6
  • 后记36-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海燕;论我国代理制度的完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樊星;有限公司隐名股东法律资格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田原;试论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隐名投资问题[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3 顾东伟;隐名股东法律地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51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851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a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